一個電台的風暴:美國之音大裁員背後的暗潮洶湧
黎明前的寧靜被打破
想像一下,一個在全球角落傳遞資訊、被視為自由燈塔的電台,突然面臨一場史無前例的風暴。這不是戲劇,而是真實發生在美國之音(Voice of America, VOA)身上的事件。就在看似平靜的日子裡,數百名員工突然接到解僱通知,這突如其來的變故,不僅震驚了美國之音內部,也引發了外界對於新聞自由和政府干預的嚴肅討論。這場風暴,究竟從何而來?又將把這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國際廣播機構帶往何方?
裁員潮:數字背後的衝擊
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川普政府時期,美國之音及其上級機構美國全球媒體總署(USAGM)經歷了大規模的人事變動,其中包括解僱數百名員工。 據悉,這次裁員涉及近600名員工,約佔美國之音總員工數的三分之一。 這些被解僱的員工中,大多數是擔任記者和約聘人員。 許多人是透過個人服務合約聘用,這使得他們比全職員工更容易被解僱。 更令人擔憂的是,許多被解僱的員工是外國公民,他們的移民身份與在美國之音的工作緊密相關。 這意味著,他們可能被迫在短時間內離開美國,對於來自新聞自由受限國家的記者來說,這甚至可能危及他們的人身安全。
美國之音台長Michael Abramowitz在內部郵件中稱這次裁員「令人費解」,並表示他感到「心碎」。 他強調,許多被解僱的員工是美國之音最優秀的記者,他們逃離了專制國家,在這裡講述美國關於自由和民主的故事。
風暴的醞釀:政治與媒體的角力
這波裁員並非無端發生,它源於川普政府時期與美國之音之間日益緊張的關係。川普總統曾多次公開批評美國之音的報導,稱其為「激進美國之音」,並認為其報導存在「反川普」的偏見。 隨後,Michael Pack被任命為美國全球媒體總署的執行長。 Pack上任後,對USAGM旗下的廣播機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引發了廣泛的爭議和擔憂。
批評者認為,Pack的改革試圖將這些獨立的新聞機構轉變為政府的宣傳工具,這與美國之音的創立宗旨背道而馳。 美國之音的憲章明確指出,它應作為一個可靠和權威的新聞來源,代表美國,而非任何單一的社會群體。 然而,Pack的行動,包括對記者進行調查以及對外國員工的簽證進行審查,被認為是在施加政治壓力,損害機構的編輯獨立性。 甚至有舉報人指控Pack在管理上存在違法行為和不當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聯邦法院曾裁定要求USAGM維持其新聞節目的運作,但裁員仍然發生了。 Kari Lake,一位川普盟友,也是USAGM的高級顧問,為這次裁員辯護,稱這是「調整機構規模」和「削減聯邦官僚機構」的一部分,以符合政府的優先事項。 她甚至表示「繫好安全帶,還有更多裁員會來」。 此外,美國之音位於華盛頓特區的總部大樓也被列出出售,這被視為政府有意關閉該機構的另一個信號。
裁員之後:影響與未來
這次大規模裁員對美國之音造成了嚴重的衝擊。除了人員流失,它也引發了對新聞自由和美國在全球媒體領域影響力的擔憂。無國界記者組織對裁員表示憤怒,並指出一些被解僱的記者可能被迫返回對新聞業不友善的國家,面臨人身安全風險。
雖然一些語言部門的廣播已經恢復,但美國之音的英文平台在裁員後仍然大部分處於暫停狀態。 這使得美國之音在一些關鍵地區的影響力受到削弱。 同時,這次事件也凸顯了美國政府資助媒體機構的複雜性,以及政治干預對其獨立性和可信度可能造成的損害。
裁員的法律和道德問題也持續發酵。 一些組織正在與律師合作,試圖幫助被解僱的約聘人員恢復工作。 這場風波未來將如何演變,美國之音能否擺脫政治陰霾,恢復其作為獨立新聞機構的角色,仍有待觀察。
餘波盪漾:未完待續的故事
美國之音的裁員事件,不僅是一次人事變動,更是政治力量與新聞獨立之間較量的縮影。 它提醒我們,即使在民主國家,媒體自由也可能面臨挑戰。 那些曾為傳遞真相而奔波的記者們,如今面臨著職業生涯和個人安全的雙重困境。 這場風暴的餘波仍在盪漾,美國之音的故事,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