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政府大規模裁撤美國之音員工風波

美國之音風暴:數百員工解僱事件的深度剖析

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席捲了擁有八十多年歷史的美國之音(Voice of America, VOA)。這家肩負向全球傳播自由與民主資訊重任的廣播機構,在川普政府時期經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規模人事變動,數百名員工遭到解僱,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爭議。這不僅是冰冷的數字,更是無數記者的職業生涯受到衝擊,甚至對美國之音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帶來深遠的影響。

歷史迴聲:美國之音的使命與挑戰

要理解這場風暴的份量,我們必須先回顧美國之音的誕生與使命。美國之音創立於二戰期間的1942年,旨在 countering Axis misinformation。其核心宗旨是提供準確、客觀和全面的新聞報導。在冷戰時期,美國之音成為對抗共產主義宣傳的重要工具,向鐵幕後的聽眾傳遞自由世界的聲音。儘管在不同時期面臨質疑,美國之音的憲章明文保障其編輯獨立性,免受政府干預。它以近50種語言向全球數億人播送節目,是許多新聞自由受限國家民眾獲取可靠資訊的重要來源。伊朗、北韓等國都曾試圖干擾美國之音的廣播,但未曾像這次一樣,面臨來自美國政府內部的巨大衝擊。

風暴乍起:人事地震的震央與餘波

引發這場人事地震的關鍵人物,是川普任命的美國全球媒體署(US Agency for Global Media, USAGM)執行長Michael Pack。在他的領導下,USAGM及其旗下的美國之音經歷了一系列劇烈變革。據報導,多達約1300名員工被安排行政休假,廣播節目也一度暫停。最終,近600名員工被解僱,其中大部分是合約僱員和記者。這相當於美國之音員工總數的三分之一。

被解僱的員工中,許多是持有J-1簽證的外籍記者。他們來自世界各地,有些在母國可能因其在美國之音的工作而面臨風險。被迫在30天內離開美國,對他們個人而言無疑是巨大的打擊,更引發了對新聞自由和人道主義的擔憂。倡議團體「拯救美國之音」(Save VOA)對此表示憤慨,並正與律師合作,試圖協助這些記者。

USAGM高級顧問Kari Lake辯護稱,這些解僱是為了符合川普總統關於縮減聯邦政府規模的行政命令。然而,批評者認為,這是對美國之音編輯獨立性的直接干預,試圖將其轉變為政府的宣傳工具。一位前美國之音俄語服務記者Misha Komadovsky表示,他和其他合約僱員都收到了終止合約的電子郵件,要求他們立即停止工作,並不得進入任何機構建築或系統。

爭議漩渦:獨立性、政治干預與法律挑戰

這場大規模解僱事件的核心爭議,在於美國之音的編輯獨立性是否受到了政治干預。美國之音的憲章明確規定其報導必須準確、客觀和全面,並設有「防火牆」機制,禁止政府官員干預編輯決策。然而,Michael Pack的行動被廣泛視為試圖繞過甚至拆除這道防火牆。

批評者指出,Michael Pack的任命本身就引發了擔憂,他曾與川普的前政治顧問史蒂夫·班農有關聯。上任後,他對美國之音和其他國際廣播機構的高層進行了清洗。一份聯邦調查報告後來證實,Michael Pack多次濫用職權,違反法律法規,進行嚴重管理不善,並試圖以政治立場為由解僱員工。他甚至調查美國之音的白宮記者,理由是其可能存在反川普偏見。這些行為被視為對美國之音新聞編輯室獨立性的侵犯。

這場爭議也引發了法律挑戰。儘管Michael Pack辯稱其行為符合行政命令,但有聯邦法官裁定他的行為違反了法律,並試圖阻止他干預美國之音的編輯和人事決策。雖然一些法庭裁決要求恢復美國之音的節目和員工,但大規模解僱仍在進行。

前路漫漫:餘波盪漾與未來展望

這次大規模解僱對美國之音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許多經驗豐富的記者離開,導致部分語種的廣播服務中斷。這不僅損害了美國之音向全球受眾提供可靠資訊的能力,也削弱了其作為自由媒體典範的國際形象。

然而,這場風暴也引發了對美國之音及其使命的重新審視。在一個資訊爆炸但虛假訊息氾濫的時代,一個獨立、客觀的國際廣播機構顯得尤為重要。美國之音的存在,為那些身處新聞審查和宣傳環境中的人們提供了一扇了解真實世界的窗口。

雖然Michael Pack在川普政府結束後辭職,並且一些被不當解僱的員工獲得了復職,但這場風波留下的傷痕仍然存在。美國之音需要在重建內部信任、恢復節目製作能力以及重塑國際聲譽等方面付出努力。同時,這也提醒我們,媒體的獨立性並非理所當然,需要持續的警惕和維護,尤其是在政府資助的媒體機構中,如何平衡公共外交使命與新聞專業主義,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和完善的課題。美國之音的故事,是一則關於新聞自由韌性與挑戰的警示,它的未來,將繼續在全球資訊傳播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