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穿梭香港大街小巷的,不只是你我熟悉的紅色或綠色的士,而是一支支訓練有素、配備先進科技、服務有標準的「的士車隊」!這幅景象,正是政府積極推動的改革藍圖。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近日強調,儘管挑戰重重,五支獲發牌照的士車隊仍以今年七月正式投入服務為目標,正緊鑼密鼓地進行籌備工作。這究竟是一場能讓市民耳目一新的交通革命,還是前路崎嶇的艱難挑戰?讓我們一起深入剖析。
啟程:的士車隊的願景與現實
政府去年發出的五個的士車隊牌照,是提升的士服務質素、回應市民對更優質出行需求的重要一步。理想很豐滿,藍圖中勾勒的是服務專業、透明收費、配備科技的現代化隊伍。這些車隊獲發的是「有條件暫准通知」,需要在指定時間內達到一定的車隊規模,才能正式運營。這個「死線」,就在今年七月底。屆時,每支車隊至少要達到申請規模的六成,才能獲得正式牌照並全面投入服務。
然而,理想與現實之間總是存在距離。截至目前,五支車隊中只有兩支處於試行階段,總共約有三百輛的士參與試運,這距離預期超過三千五百輛的總規模,仍有相當大的差距。 這意味著其餘三支車隊尚未正式上路,而即使是試行的兩支車隊,距離六成的車輛數目門檻也還有段距離。
前行的挑戰:招募與觀望
陳美寶局長坦言,的士車隊作為一種新型服務模式,在籌備過程中遇到了不少挑戰。其中最關鍵的,莫過於「人」的因素。招募足夠的司機和吸引的士車主加盟,是車隊營辦商面臨的最大難題。
為什麼會出現招募困難呢?這背後有多重原因。首先,部分傳統的士車主和司機對加入車隊持觀望態度。 他們可能對車隊的運作模式、分成機制、以及對自身收入的影響存在疑慮。畢竟,過去的士行業 largely 屬於「單頭」管理,司機相對自由,要轉變為企業化、有規章制度的車隊模式,需要一個適應過程。
其次,網約車平台的興起也對傳統的士行業帶來衝擊。雖然政府正積極考慮規管網約車,但現時白牌車的普遍存在,確實分流了部分乘客,有的士業界認為這影響了他們的生意,甚至導致的士牌價下跌。 在這種大環境下,要吸引的士車主和司機投身的士車隊,需要提供足夠的誘因和信心。
陳美寶局長也提到,各車隊營辦商正「各出奇謀」進行招聘,希望能吸引那些較有活力、願意嘗試網約形式接單的司機。 這顯示出車隊為了達標,正在積極調整策略,試圖找到更有效的招募方式。同時,有第三方技術供應商正在與各車隊商討推出統一的叫車平台,希望能方便市民預約車隊的士,從而增加車隊的訂單量,提高司機收入,這或許也能增加車隊的吸引力。
破浪前行:政府的角色與應對
面對籌備進度不如預期的情況,外界關注政府是否會考慮降低車隊投入服務的車輛數目門檻。陳美寶局長認為現在談降低門檻「言之尚早」,她強調目前的入場門檻是經過各方「傾出來」、達成共識的結果,也符合市場情況。 這表明政府在推動車隊發展的同時,也希望營辦商能夠盡力達標,而非輕易放寬要求。
政府的角色在此階段顯得尤為重要。運輸署一直與各車隊保持密切溝通,並在需要時提供協助。 此外,對於目前處於試行階段的車隊,陳美寶局長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讓營辦商累積經驗、收集乘客意見和回饋,同時也能讓其他業內人士了解車隊的運作模式,希望能藉此吸引更多車主及司機加盟。
有趣的是,陳美寶局長親身體驗的士車隊服務後,給予了正面的評價,她形容體驗「非常好」,司機有禮貌且有活力,車內配備的汽車監控系統、全球定位衞星系統及支付系統等「三寶」讓她感覺「煥然一新」。 這種親身經歷的分享,無疑能為的士車隊的正面形象加分,也希望能提升公眾和業界對車隊的信心。
此外,陳美寶局長也回應了的士業界對白牌車的關注,她強調規管網約車平台和改革的士業是「不能分割」,更應是「共存共生」的關係。 這意味著政府在處理網約車問題時,會同時考慮的士業界的訴求,但最終目標一定是「以市民利益為依歸」。
展望:七月之後
距離七月底的「死線」只剩兩個多月,五支的士車隊能否如期達到規模要求並全面投入服務,仍是未知之數。這不僅考驗著車隊營辦商的營運能力和招募策略,也考驗著政府的協調與支援力度。
如果屆時有車隊未能達標,政府將如何處理?這將是一個需要謹慎考慮的問題。是給予更多時間,還是採取其他措施?無論如何,的士車隊的推行是香港提升公共交通服務質素的一次重要嘗試。它的成功與否,不僅影響著的士行業的未來發展,也與廣大市民的出行體驗息息相關。
總而言之,五支的士車隊正朝著七月「落地」的目標邁進,儘管面臨招募困難等挑戰,政府和營辦商仍在積極努力。這是一場充滿變數的改革,讓我們拭目以待,看看這支「新軍」能否為香港的士業帶來真正的改變,為市民提供更優質、更便捷的出行選擇。這不僅是一場關於交通工具的變革,更是一場關乎服務理念、科技應用與行業生態的深刻演進。它的每一步進展,都值得我們持續關注和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