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症室裡的沉默多數:慢病共治計劃的參與率迷思
香港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下稱「慢病共治計劃」)推行已有一段時間,旨在鼓勵市民及早篩查和管理糖尿病及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減輕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然而,計劃的推行並非一帆風順,特別是在家庭醫生的參與率方面,出現了令人關注的現象:全港三千多名家庭醫生中,只有約兩成(約637名)參與其中。 家庭醫學學院副院長劉浩濂指出,這背後可能涉及多重因素,其中「收入較低」及「電腦系統繁複」是主要的考量。
這不僅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落差,更牽動著香港基層醫療發展的神經。為何這八成的家庭醫生選擇觀望或卻步?他們的考量反映了計劃在設計和推行上可能存在哪些挑戰?而這些挑戰又將如何影響計劃的成效,以及市民的健康福祉?本文將深入探討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並分析其可能帶來的影響。
私營診所的經濟考量:是服務還是生意?
對於私營家庭醫生而言,診所的運營有其現實的經濟壓力。劉浩濂副院長提到「收入較低」是部分醫生不參與慢病共治計劃的因素之一。 計劃中政府為每次診症提供資助,但在現有的收費模式下,這筆資助金額是否足以彌補醫生在參與計劃後可能增加的時間成本和行政開銷,成為他們需要仔細衡量的地方。
參與慢病共治計劃的醫生需要投入額外的時間和精力,包括學習新的電腦系統、處理更多的行政手續,以及與地區康健中心協調溝通。 如果政府提供的資助金額無法與這些額外的付出成正比,醫生可能會覺得「不划算」,從而降低參與的意願。畢竟,私營診所需要維持一定的收入水平才能持續運營,並為病人提供優質的服務。在市場機制的驅動下,醫生自然會傾向於選擇那些能帶來較高回報或較少行政負擔的服務項目。
科技的雙刃劍:電腦系統的便利與挑戰
另一個讓部分家庭醫生卻步的因素是「電腦系統繁複」。 雖然現代科技旨在提高效率,但引入新的系統往往需要學習和適應的過程。對於習慣了現有工作流程的醫生來說,一個不夠友善或過於複雜的電腦系統可能會成為一種負擔。他們需要花費時間學習如何操作新系統、輸入病歷資料、查閱報告等,這無疑會佔用他們原本用於診症的時間。
尤其對於一些年資較長的醫生或診所人手較少的醫生而言,學習和適應新系統的挑戰可能更大。如果系統操作不流暢,甚至頻繁出現問題,將嚴重影響診所的運作效率,增加工作壓力。有參與計劃的家庭醫生冼嘉玲也曾表示,雖然當局已改良電腦系統,但仍希望系統能涵蓋更多資訊,例如病人的疫苗接種紀錄和家族風險等,以更有效協助醫生診治。 這反映出系統的功能性和便捷性仍有進步空間。
參與者的心聲:計劃的優勢與期盼
儘管面臨挑戰,仍有部分家庭醫生選擇積極參與慢病共治計劃。他們看到了計劃的價值,認為這有助於病人及早發現疾病和接受治療。 參與計劃的家庭醫生林永和表示,參加計劃後,病人對健康掌握有進步,長遠來看,若有不同配套會更理想。他更指出,目前參與計劃的病人佔其每日診症量的兩至三成。 這顯示計劃對於部分醫生而言,已經成為其日常診症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與計劃的醫生也分享了實際操作中的經驗和期盼。冼嘉玲醫生認為,計劃下的病人紀錄更為完善,有助於醫生診治,特別是在處理有家族風險的病人時。 然而,她也期望系統能涵蓋更多資訊,並且擴大計劃中的藥物名單,因為目前計劃內治療糖尿病、高血壓及膽固醇的藥物種類相對較少,可能導致部分病人需要回流公營系統或支付更高藥價。 這些建議反映了計劃在細節上仍有優化空間,以更好地滿足醫生和病人的需求。
前行的路:提升參與率的關鍵
要提升慢病共治計劃的家庭醫生參與率,需要從多方面著手。首先,政府應認真檢視目前的資助水平,確保其能合理反映醫生在參與計劃後所增加的時間和行政成本。 增加資助金額或提供額外誘因,例如簡化行政程序或提供額外支援,都有助於提高醫生的參與意願。
其次,優化電腦系統的設計和用戶體驗至關重要。 系統應盡可能簡潔易用,減少醫生學習和操作的時間。同時,應考慮整合更多有用的病人健康資訊,提高系統的實用性。提供充分的系統培訓和技術支援,也能幫助醫生更好地掌握和使用新系統。
此外,加強對計劃的宣傳和教育也必不可少。 許多醫生可能對計劃了解不足,或者對參與計劃的實際操作存在疑慮。通過舉辦更多說明會、提供詳細的操作指南、分享成功案例等方式,可以增強醫生對計劃的信心,並消除他們的顧慮。同時,向市民普及慢病共治計劃的資訊,鼓勵更多市民參與篩查,也能增加醫生參與計劃的動力。
最後,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和溝通平台也十分重要。 讓醫生看到參與計劃不僅能帶來經濟收益,更能幫助他們與病人建立更長期、更穩定的關係,提供更全面的健康管理服務,實現「一人一家庭醫生」的理念。 通過聽取參與醫生的意見,並及時對計劃進行調整和優化,才能使其更貼近前線醫護人員的需求和實際操作情況。
結語:攜手邁向更健康的未來
慢病共治計劃是一項重要的基層醫療改革措施,其成功與否,家庭醫生的參與率是關鍵之一。目前約兩成的參與率顯示計劃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要克服目前的挑戰,需要政府、醫療界和市民共同努力。 政府應展現更大的誠意和靈活性,優化計劃設計,解決醫生關注的問題。醫療界應積極響應,認可家庭醫生在基層醫療中的重要作用,並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支援。市民也應積極參與,關注自身健康,與家庭醫生建立信任關係。 只有這樣,慢病共治計劃才能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為香港市民築起更堅實的健康防線,攜手邁向更健康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