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這座不夜城,餐飲業的燈火總是特別璀璨,每一間小店都承載著無數汗水與夢想。「小島料理」這家在大角咀以慢煮牛肉丼聞名的日式小店,自2020年開業以來,憑藉其高質素的食材和親民的價格,贏得了眾多食客的喜愛,每日可見排隊的人龍。然而,近日店主卻宣布將於6月起暫停營業,給這個「長龍小店」的故事畫下休止符,原因令人深思:太多壓力,需要休息。
小島料理的結業,並非生意慘淡,恰恰相反,是「生意太好」帶來的沉重負荷。這背後反映的,不僅是單一店舖的困境,更是當前香港餐飲業,特別是小本經營者所面臨的多重壓力縮影。
壓力爆煲:長龍背後的辛酸
「小島料理」的店主在社交平台上的公告,字裡行間透露出經營的巨大壓力。日復一日的超時工作,在僅約50呎的廚房裡每日工作14小時,長期處於緊繃狀態。 食客絡繹不絕固然是好事,但也意味著龐大的訂單量,有時甚至不得不拒絕客人。這種「超出小店一個廚師可以承受的量」,讓他們必須「盡力做,盡力滿足客人」,同時又擔心客人等候時間過長,期望越大越怕出錯,形成無形壓力。
食材成本的持續飆升也是一大難題。 儘管生意火爆,但「薄利多銷勉強維持生存」,利潤空間被不斷壓縮。 店主坦言,「辛苦冇回報只有捱打」,若真有利潤早已擴店或請人。 面對加價的建議,他們認為在現今「捱打的環境」下,加價會削弱競爭力,加上成本持續上漲,控制品質也成了壓力來源,甚至部分食材因成本過高已暫停供應。
此外,外界看似風光的排隊景象,也帶來了額外的困擾。店主提到,在惡劣的經營環境下,出現了更多「憎人富貴厭人窮」的人,甚至有搞是非的行為,這些都加劇了他們的經營困境。
香港餐飲業的「三高一低」困境
「小島料理」的經歷,是香港餐飲業普遍面臨「三高一低」困境的縮影:租金、工資、食材成本高,銷售增長困難,利潤水平持續降低。
高昂的租金一直是香港營商的巨大挑戰,尤其在熱門地段,租金佔營運成本的比重極高。 即使是生意再好的小店,面對業主瘋狂加租,利潤可能瞬間化為烏有,甚至因此被迫結業。 這也是為何許多老店並非因年紀老邁而關門,而是「因為要交租」。
人力成本的上升和人手不足也是長期存在的問題。餐飲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缺乏足夠的前線服務人員,為了確保服務質素,業界需要增加人手,這也增加了成本壓力。
近年來,港人北上消費的趨勢加劇了本地餐飲業的困境。 內地多樣化且價格低廉的消費環境,改變了香港市民的消費習慣,使得本地餐飲需求驟減。 儘管來港旅客有所回升,但在全球經濟環境不明朗下,消費意欲依然低迷,這對餐飲業者帶來不小挑戰。 大型餐飲集團如大家樂和大快活也面臨盈利下跌的壓力,小本經營的小店所承受的衝擊可想而知。
結業潮中的反思與未來
「小島料理」的暫停營業,是香港結業潮中的一個引人注目的個案。這波結業潮成因複雜,除了上述的經營壓力,也與缺乏繼承者、社會心態改變等因素有關。 許多經營多年的小店,因下一代有更高學歷或不願從事辛苦的餐飲業而難以傳承。 此外,一些老店的經營模式或產品不再符合現今市場需求,也需要轉型創新。
「小島料理」的店主選擇暫停營業,是為了休息調整,重新思考營運模式,希望「以更好模式回歸」或「想想方法改變模式」。 這或許是在逆境中尋找新出路的一種方式。在艱難的環境下,餐飲業需要創新、服務和體驗的升級,以應對內外部市場的多重挑戰。 例如,引入自動化技術以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或是發展具有特色的餐飲業態以吸引消費者。
小島料理的故事,讓更多人看見了餐飲小店在光鮮亮麗背後所承受的巨大壓力與辛酸。他們不僅提供美食,更承載著城市的生活氣息和人情味。當一間又一間的小店結業,逝去的港味也隨之消逝,這是令人心痛的事實。
未來,香港餐飲業能否走出困境,有賴於多方面的努力。政府需要制定更靈活的政策,緩解營商壓力。 業界需要不斷創新,提升競爭力。 消費者也應多支持本地小店,讓這些承載著夢想與汗水的地方得以延續。
小島料理的暫停營業,是為了走更遠的路,願他們在休息調整後,能以更好的姿態重回香港的餐飲舞台,繼續為食客帶來美味與驚喜。同時,這個故事也提醒我們,在享受美食的同時,多一份理解與支持,讓香港的餐飲小店能少一點壓力,多一份堅持下去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