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驅動無家者康復住房新方案倡議

當我們談論「無家者」時,腦海中可能會浮現刻板印象,認為他們是單純缺乏住所的人。然而,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協)近期的一項調查揭示了一個更為複雜且令人憂慮的現實:無家者群體正呈現老年化趨勢,同時面臨多重成癮、精神健康及身體健康問題的嚴峻挑戰。這不僅是個人困境,更是社會結構性問題的縮影,需要我們深入理解並尋找更具人性化和實效的解決方案。

歲月不饒人:無家者隊伍中的銀髮身影

時間是公平的,卻也對弱勢群體更顯殘酷。社協的「友家宿舍」入住數據顯示,在2018年至2021年間,主要入住年齡層是51至60歲,佔比達40%。然而,到了2021年至2024年,這個數字悄然變化,主要入住年齡層已升至61至70歲,佔約37%。這清楚地揭示了無家者群體的老年化現象。 這群年邁的無家者,除了面對無瓦遮頭的困境,更需承受歲月帶來的健康衰退,讓他們的生活雪上加霜。他們的出現,如同社會的一面鏡子,映照出安老服務與住屋保障之間的斷層,以及在高樓林立的都市中,被遺忘的角落。

不只一個傷口:多重成癮與健康危機

無家者的困境往往不是單一因素造成,而是多重問題交織的結果。社協去年委託聖方濟各大學進行的問卷調查,訪問了101位無家者,揭示了他們所面對的嚴峻健康挑戰。數據令人觸目驚心:約八成人有吸煙成癮,過半人賭博成癮,超過三成人酗酒成癮,約三成有濫用藥物問題。 更 alarming的是,約三成人同時有兩種成癮行為,同時有三種和四種成癮行為的無家者分別佔約7%和10%。 成癮問題不僅消耗他們的財物,更嚴重損害他們的健康和自我管理能力,使他們難以脫離露宿的惡性循環。

除了成癮問題,精神健康狀況同樣堪憂。調查發現,52%的無家者患有抑鬱症,16%患有躁鬱症,12%患有創傷及壓力相關疾病。 更有25.7%的受訪者幾乎每天感到孤獨,18.8%的人幾乎每天對未來感到絕望。 長期的街頭生活、不穩定的環境、社會的歧視與排斥,都對他們的精神造成巨大壓力。身體健康方面同樣不容忽視,超過九成受訪者患有一種或以上疾病,其中牙患佔63%,關節或骨骼問題佔35%。 這些健康問題互為影響,讓無家者難以維持工作,進一步加劇他們脫離困境的難度。

現有支援的盲點:為何無法接住他們?

面對無家者複雜的困境,現有的支援體系顯然存在不足。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吳衞東指出,政府資助的宿舍床位缺乏足夠間隔,影響私隱;部分宿舍設有門禁時間,對從事夜間工作的人士構成障礙;更有高達六成的資助宿舍入住期限只有半年。 這些限制,使得有精神健康或成癮問題的無家者難以獲得持續和適切的支援。短期住宿或許能提供暫時的安身之所,但缺乏長遠的康復計劃和專業支援,使得無家者即使短暫入住後,仍可能再次回到街頭,形成惡性循環。現有服務未能有效應對多重成癮和複雜健康問題,是導致無家者難以真正融入社會的重要原因。

曙光:引入「康復住房」的概念

為了打破無家者困境的惡性循環,社協倡議當局引入「先安居」及「康復住房」的概念。 「先安居」(Housing First)模式強調先為無家者提供穩定居所,而無需他們預先解決成癮或其他問題。在此基礎上,「康復住房」則進一步提供整合性的支援服務,包括精神健康治療、藥物濫用輔導、以及慢性疾病的醫療護理。 社協建議將康復住房的居住期限延長至不少於兩年,讓無家者有足夠的時間穩定下來,接受專業的康復治療,逐步重拾自理能力和生活節奏。 這種模式能為無家者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讓他們在專業人士的協助下,循序漸進地處理複雜的身心問題,為重返社會做好準備。

「康復住房」不只是一個居住空間,更是一個療癒與重建的平台。在這裡,醫護人員、社工和輔導員緊密合作,為無家者提供個人化的支援計劃。這包括定期的健康檢查、心理諮詢、戒癮輔導、技能培訓等,協助他們處理過去的創傷,建立健康的應對機制,並逐步恢復自尊和自信。這種全方位的支援模式,才能真正觸及無家者問題的核心,幫助他們從根源上解決困難。

社會的溫度:接納與共融的力量

社協的調查不僅揭示了無家者的困境,也觸及了社會對無家者的態度。近期有團體計劃於屋苑附近設立無家者宿舍,卻遭到部分居民反對。 社協幹事吳衞東認為,任何提供相關設施和服務的團體,都應充分諮詢公眾及當區居民意見,這是必要步驟。 然而,他亦強調,現時無家者宿舍數目不足,希望將來公眾能更接納他們,宿舍數目可以增加。 這種 NIMBY(Not In My Backyard,不要在我家後院)心態,反映了社會對無家者仍存在一定程度的隔閡和誤解。

要真正解決無家者問題,除了政府層面的政策和資源投入,更需要社會大眾的理解與接納。無家者並非不努力或品行不端,他們的經歷往往充滿了創傷、失落和無助。透過教育和宣傳,增進公眾對無家者處境的了解,打破刻板印象,建立一個更具同理心和包容性的社會氛圍,是推動「康復住房」等支援模式落實的基石。當社會願意伸出援手,給予無家者第二次機會,我們才能真正看到他們重拾希望,重新融入社區。

結語:為流浪的生命尋回方向

無家者問題是一個複雜的社會議題,老年化和多重成癮現象的浮現,更凸顯了問題的嚴峻性。社協的調查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數據和洞察,也為未來的政策方向提供了清晰的指引。引入「先安居」和「康復住房」的概念,提供穩定居所和整合性支援,是為無家者重建生活的關鍵一步。同時,我們每一個人都應反思自身對無家者的態度,用理解和接納取代歧視和排斥。只有當政府、社會服務機構和廣大市民攜手合作,才能為這些流浪的生命尋回家的方向,讓他們在晚年和困境中,不再孤立無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