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本地醫生成香港醫療交流融合新動力

隨著全球醫療環境變得愈加複雜且多元化,香港的醫療體系面臨著人力資源不足與專業技術迅速更新的雙重挑戰。為了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及促進國際交流,香港醫院管理局積極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藉此注入新的活力並推動醫療服務的升級。本文將深入探討非本地培訓醫生在香港的引進現況、他們在促進跨區域交流融合上的作用,還有對提升整體醫療服務水平所帶來的重要影響。

截至2025年4月底,香港醫院管理局共有301名非本地培訓醫生在公立醫院工作或參與交流計劃,其中234名為全職長期合作的醫療人員,另外67名則以有限期限的方式參與交流項目[1][2]。這些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業醫療人才,不僅有效補足本地醫生短缺的現象,更帶來多樣化的臨床經驗及先進技術,豐富了香港的專科診療能力,促進醫療服務的全面提升。

非本地培訓醫生的組成及專業背景

在這301名非本地培訓醫生中,佔比最高的是擁有英國學歷資格的人員,約佔55%,其次則是中國內地取得資格者(14%)及澳洲的醫生(13%)[1][2]。這些醫生涵蓋了麻醉科、腸胃肝臟科、神經外科等多項重要專科領域,當中已有11名醫生被納入香港醫務委員會的專科名冊,顯示其資格認證嚴謹且專業水準較高。此外,67名交流中的非本地培訓醫生中,有50人來自大灣區及上海,其他來自馬來西亞、菲律賓、英國等地[1][2]。此種跨區域的人才流動不僅促使醫療知識的互通有無,更進一步加強了粵港澳大灣區內外的合作聯繫。

推動跨境交流融合,促進醫療創新發展

自2023年12月香港醫管局設置招聘中心以來,便統籌全球招聘及交流計劃,使非本地培訓醫生成為連接世界各地優質醫療體系的重要橋樑[1][2]。透過實地工作與短期學習經歷,這些醫生深入了解及融入香港獨特而高效的公共衛生系統,並將海外先進的診療理念帶回本地應用。更重要的是,不同文化背景所培養的溝通能力,能顯著改善與患者的關係管理,提升整體就醫體驗。兩位內科交流醫師就表示,其在語言溝通與文化適應上均沒有障礙,充分彰顯良好的融合成效[3][4]。

提升醫療服務質素,保障市民健康福祉

引入非本地培訓醫師不僅有效填補了香港部分專科醫生的缺口,還提升了公立醫院的醫療服務能力。例如麻醉學、內科等多個專科領域,這些醫生憑藉豐富的臨床經驗,協助處理複雜病例,提高診療效率及病人安全性。他們同時活躍於科研及技術創新,為醫療服務升級注入新動力。這種人才結構的優化,對應對因人口老化而加重的醫療負擔尤為關鍵,也展現出政府推動智慧醫療與國際接軌的宏觀戰略成效。

綜合來看,積極引進及合理運用非本地培訓醫生,已成為推動香港醫療體系持續進步的重要手段。這些醫生不僅為本地醫院帶來珍貴的專業知識,也促進醫學文化的跨區域交融,加速醫療技術創新與應用,整體提升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展望未來,應持續完善相關政策支持,強化醫生培訓及資格認證機制,確保這批具國際背景的醫療人才能更順利融入香港體系,為社會帶來更大的健康發展貢獻,實現優質、高效且可持續的醫療發展目標。

資料來源:

[1] www.wenweipo.com

[2] www.dotdotnews.com

[3] www.am730.com.hk

[4] www.am730.com.hk

[5] www.legco.gov.hk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