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AI)浪潮席捲全球,科技巨頭紛紛投入重兵,蘋果公司推出的「Apple Intelligence」卻引發了廣泛討論。許多人質疑,相較於競爭對手,蘋果在AI領域的步伐似乎慢了半拍,這是否與其高層對AI缺乏足夠的信心有關?
蘋果的AI戰略:慢就是快?
長久以來,蘋果以其「不求第一,但求最好」的策略著稱。回顧過去,無論是MP3播放器、智慧型手機,還是自研晶片,蘋果總是在市場趨於成熟後,才推出經過精心打磨、提供卓越使用者體驗的產品,並往往能後來居上。 在AI領域,蘋果似乎也遵循著類似的「等待與完善」哲學。
與Google、Microsoft等公司大舉收購AI公司、積極發展雲端大型AI模型不同,蘋果更傾向於將AI能力深度整合到其硬體與生態系統中。 蘋果的AI策略核心在於「使用者體驗、邊緣運算與生態系統控制」。 他們希望在裝置端進行大部分AI運算,以提升效能、降低延遲並保護使用者隱私。 這種「裝置優先」的策略與蘋果一貫重視隱私的品牌形象高度契合,並能充分發揮其自研晶片(如A系列和M系列晶片)在裝置端AI處理上的優勢。
從Tim Cook的公開發言中,也能看到蘋果對AI未來充滿信心。他認為AI是科技的「明確轉捩點」,將重塑使用者與iPhone、iPad和Mac等裝置互動的方式,為這些產品帶來「一個新的時代和新的篇章」。 Cook強調,蘋果開發AI工具的首要目標是提升使用者隱私,並且將AI視為產品的核心體驗,而非額外收費的服務。 他甚至將AI類比為多點觸控技術,認為其將帶來革命性的影響。
遲來的AI?挑戰與質疑並存
然而,儘管蘋果對其AI策略信心滿滿,外界的質疑聲浪卻不曾間斷。許多人認為蘋果在AI領域的進展緩慢,Siri的表現長期落後於競爭對手,功能更新遲緩,甚至出現了「又醜又尷尬」的延遲。 雖然Tim Cook表示蘋果早在2017年就開始投入AI研發,但相較於OpenAI推出ChatGPT後引發的生成式AI熱潮,蘋果的反應速度確實顯得較慢。
蘋果近期推出的Apple Intelligence測試版本也收到了一些褒貶不一的評價。 有評論稱其「神奇地平庸」,也有人認為其「遲到、未完成且笨拙」。 儘管蘋果聲稱新款iPhone 16是「從零開始」為AI打造的,但評論家認為目前的整合更像是一個「進行中的作品」,而非已準備好面向消費者的成熟產品。 特別是AI生成的新聞摘要功能,曾因多次出現錯誤資訊而被迫暫停,暴露了大型語言模型在處理事實資訊方面的固有缺陷。 這也引發了關於生成式AI的可靠性以及科技公司在推出新功能時過於倉促的擔憂。
一些分析師認為,蘋果對隱私的極度重視可能限制了其AI能力的發展。嚴格的數據安全措施可能會限制用於訓練AI模型所需的海量數據,而這對於開發強大的AI系統至關重要。 此外,與Google和Microsoft相比,蘋果在AI領域的投資和戰略重點似乎也較少。 彭博社的Mark Gurman也指出,蘋果的AI工程師數量少於亞馬遜等公司,並且在如何實現差異化和具體實施方面缺乏明確的願景。 他甚至認為,AI的「混亂」特性與蘋果追求完美的文化存在衝突。
高層的信心與策略的博弈
那麼,蘋果在AI領域的步履維艱,是否真的歸咎於高層對AI缺乏信心?情況可能更為複雜。 Tim Cook的公開言論表明他對AI的潛力持樂觀態度,並將其視為蘋果產品的未來關鍵。 然而,領導層的信心與實際的戰略執行之間可能存在落差。
近期蘋果AI部門的領導層變動,將Vision Pro的負責人Mike Rockwell調至Siri團隊,並將Siri從AI負責人John Giannandrea的管轄中移除,可能反映了高層對目前AI進展速度的不滿。 據報導,Cook對Giannandrea能否領導重要的產品創新失去了信心。 這些人事調整或許是蘋果試圖加速AI開發、趕上競爭對手的一個信號。 蘋果內部人士也承認,Siri功能的延遲是「又醜又尷尬」的。
然而,將所有問題都歸咎於高層缺乏信心可能過於簡單。 蘋果的AI策略,尤其是強調裝置端處理和隱私保護,本身就是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 這條道路充滿技術挑戰,需要時間來克服。 與雲端AI相比,在裝置端實現強大的AI功能需要更精密的模型設計和硬體優化。
此外,蘋果在AI領域的佈局並非毫無亮點。 他們在神經網路引擎等AI加速器上的投入,以及將機器學習整合到健康和安全等功能中,都顯示了其在特定AI應用領域的實力。 與OpenAI的合作,也表明蘋果願意藉助外部力量來彌補自身在某些大型模型能力上的不足,同時確保使用者可以安全地存取「世界知識」。
展望未來:挑戰與機遇並存
Apple Intelligence的推出,標誌著蘋果正式加入了AI競爭的行列。 儘管面臨質疑和挑戰,蘋果擁有龐大的使用者基礎、強大的硬體生態系統以及重視使用者體驗的品牌優勢。 這些優勢如果能與成熟的AI技術相結合,仍然有機會在AI時代脫穎而出。
關鍵在於蘋果能否有效解決目前AI技術的不足,例如提高模型的可靠性和準確性,並在追求創新和保護使用者隱私之間找到平衡。 蘋果需要加速AI功能的開發和部署,讓使用者真正感受到Apple Intelligence帶來的價值,而不再是「神奇地平庸」的功能。
總而言之,蘋果在AI領域的策略並非簡單的「失誤」或「高層缺乏信心」所能概括。 這是一場涉及技術選擇、商業模式、使用者體驗和品牌價值的複雜博弈。 蘋果選擇了一條更為謹慎和注重隱私的道路,這條路充滿挑戰,但也可能帶來獨特的競爭優勢。 未來,蘋果能否成功駕馭AI浪潮,將取決於其能否持續投入研發、克服技術難題、並將AI能力無縫整合到其產品和服務中,最終贏得使用者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