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超促出租車自我革新 加快合法化網約車立法

共存的挑戰:的士與網約車的未來之路

一場關於移動服務的博弈正在香港上演,主角是傳統的士與新興的網約車。這不僅是市場份額的爭奪,更觸及了城市交通的未來規劃、服務質素的提升,以及如何在創新與傳統之間找到平衡點。近期,的士業界再次走上街頭,表達對「白牌車」的強烈不滿,並促請政府加強執法與加快立法規管網約車平台。而行政長官李家超對此回應,在強調政府將打擊非法營運的同時,也呼籲的士司機進行「自我改善」,並期待能盡快立法讓出租車合法網約。這場看似簡單的利益衝突,背後牽涉的層面卻是複雜而深遠。

矛盾的根源:冰封的牌照與變化的需求

香港的士業的發牌制度自1964年起透過招標拍賣,並在2016年後停止增發新牌,維持在18,163個牌照。這種制度原意是為了控制的士數量以緩解交通擠塞,但久而久之,的士牌照逐漸成為投資工具,多由車行或投資者持有,而非實際營運的司機。這導致營運成本轉嫁到租車司機身上,在工作辛勞回報卻不高之下,部分司機缺乏提升服務質素的誘因,乘客因而面對拒載、兜路、濫收車資等問題,負面評價不斷累積。

在這種背景下,網約車平台應運而生。它們憑藉透明的價格、行程資訊以及乘客回饋機制,為市民提供了另一種出行選擇。消費者用「腳」投票,反映了市場對更優質、便捷出行服務的需求。然而,現時部分透過網約平台提供的私家車載客服務(俗稱「白牌車」)在香港仍然是非法的,它們無需繳付的士牌照費,被的士業界視為不公平競爭,嚴重侵蝕其生存空間。

政府的回應:打擊非法與推動改革

面對的士業界的示威和訴求,政府展現了積極處理問題的姿態。行政長官李家超明確表達了政府的四點立場:第一,的士業界需要重視社會的負面評價並提升服務質素;第二,要打擊非法「白牌車」,特別是那些沒有購買所需保險的車輛;第三,網約平台需要立法規管並領牌,平台有責任確保網約車司機合法經營;第四,本屆政府有決心改革這些多年累積的問題,立法規管點對點車輛服務,包括提升的士及出租車的合法網約服務。

政府在打擊非法「白牌車」方面已採取行動,警方在過去數月已拘捕超過30名涉嫌違法經營的司機,並會繼續依法打擊。 同時,政府正積極研究修例,考慮即使未能確認司機身份,涉案車輛仍可被扣押,以增加阻嚇力。 在規管網約平台方面,運輸及物流局已展開法律研究,目標是盡快完成並展開諮詢,爭取盡早立法,使透過平台提供的服務合法合規,確保市民出行安全和權益。 政府計劃於今年內向立法會提交規管網約車平台的建議,確保市民能安全召喚合法車輛,並讓乘客能對服務進行評價。

業界的「自我改善」與車隊制度

李家超在回應的士業界時,特別強調了司機「自我改善」的重要性。他指出,社會對的士服務存在很多負面評價,業界應予重視,並提升服務。的士車隊制度被視為提升服務的重要部分,目前已有車隊進行初步營運,乘客反映正面,政府強調要抓緊落實車隊的工作。 車隊制度的核心在於透過有效的管理,提升整體的士服務水平。然而,推行車隊制度也面臨挑戰,例如招聘司機困難和車輛不足等問題。

此外,政府也正積極研究在的士上安裝攝錄裝置的可行性,並計劃今年內諮詢業界,制訂具體建議,包括系統功能、私隱範圍、資料獲取權限等。 這些措施都旨在提升的士服務的透明度和質素,回應市民的訴求。

尋找平衡:合法網約車的未來模式

規管網約車並非易事,如何在創新與傳統之間找到平衡,是政府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有意見認為,香港應該借鑒其他國際城市的經驗,例如深圳和紐約,推動網約車合法化,促進市場競爭,從而提升整體出行服務水平。 深圳的經驗顯示,合法網約車的引入雖然對傳統的士造成衝擊,但也滿足了市民和司機的需求,並帶動了整體出行市場的擴張。

立法規管網約車平台,不僅是為了解決眼前的矛盾,更是為了香港交通服務的長遠發展。規管的目標應包括確保平台提供的服務合法合規,保障乘客權益和安全,同時也要考慮如何讓不同形式的點對點交通服務能夠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立法規管的具體細節,例如是否發出新的非的士網約車牌照、牌照數量、車輛和司機的資格要求等,都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和廣泛諮詢。 有建議提出,政府可以考慮分階段開放網約車市場,逐步批出額外的網約車牌照,並限定牌照由個人持有且車主需為主要司機,以打破現有車行壟斷的局面,保障司機收益。 亦有意見認為,應該考慮為網約車司機發牌,並參考的士車租來釐訂牌照費。

前行的挑戰與期盼

的士業界的示威反映了他們在市場變革中的焦慮與不安,而政府在回應中強調「自我改善」和「盡早立法」,則勾勒出未來交通服務的發展方向。要解決這個複雜的局面,不僅需要政府果斷決策和有效執行,也需要業界之間的理解與合作。傳統的士需要積極擁抱變革,提升服務質素,例如引入更多元的支付方式、改善司機態度等。 網約車平台也應在合規經營的前提下,為市民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務。

立法規管網約車平台,讓出租車合法網約,是香港交通服務邁向智慧出行的重要一步。這不僅能填補現行法規的灰色地帶,更能為市民提供更優質、更多樣化的出行選擇。然而,立法的過程需要平衡各方利益,考慮到傳統行業的生存空間,也要鼓勵創新和市場競爭。這場博弈的最終結果,將深刻影響香港市民未來的出行體驗,也考驗著政府在推動改革中的智慧與決心。讓我們拭目以待,看這場關於移動服務的未來之路,將如何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