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浪潮下的隱憂:員工使用AI的私隱挑戰與應對之道
隨著人工智能(AI)的觸角深入職場,許多企業和員工正積極擁抱這項創新技術,以提升效率、激發創意。然而,在這股勢不可擋的浪潮下,個人資料私隱專員鍾麗玲女士發出了重要的提醒:員工在使用AI時往往忽略潛藏的風險,而企業若未能提供適切的指引,將可能引發嚴重的私隱危機。這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更關乎企業責任、員工認知以及個人資料保護的基石。我們必須正視這個課題,深入剖析箇中風險,並探索建構安全的AI使用環境之道。
AI普及帶來的雙面刃
人工智能,尤其是生成式AI,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未來科技,而是許多員工日常工作中可能接觸甚至依賴的工具。從協助撰寫電郵、生成報告摘要,到進行數據分析、設計圖像,AI的應用場景日益豐富。它的便捷與高效,讓許多人趨之若鶩。然而,這種「隨手可得」的便利性,恰恰掩蓋了其背後的潛在風險。
許多員工可能並未意識到,他們在使用AI工具時,不經意間就可能將敏感的客戶資料、公司的機密信息,甚至是個人的隱私數據輸入到AI系統中。這些數據在經過AI處理的過程中,存在被不當使用、洩露或儲存的風險。更令人擔憂的是,部分員工可能是在缺乏公司明確規定的情況下自行摸索使用AI,對於哪些資料可以輸入、哪些行為應避免,一無所知,這無疑是為資料外洩埋下了隱患。
私隱專員的洞見:風險在於「不留意」與「欠引導」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鍾麗玲女士的觀點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問題的核心:風險源於員工的「不留意」以及企業的「欠適切引導」。 她強調,儘管不少機構對資訊安全風險有基本意識,甚至部分大型機構已設立內部架構來審視及降低AI使用風險,但整體而言,情況並不理想。特別是中小企,可能缺乏足夠的資源和專業知識來制定相關的AI使用政策。 根據公署的調查,發現只有少於三成的機構已經制定與AI相關的員工指引,這顯示絕大多數企業在這方面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這種情況下,員工在缺乏明確指引的情況下使用AI,就像在沒有交通規則的道路上開車,危險程度可想而知。他們可能不知道某些免費或公共AI工具的資料使用條款,不了解輸入的數據是否會被用於訓練AI模型,也不知道一旦發生資料洩露會有什麼後果。這種「無意識」或「低意識」的使用行為,是當前職場AI私隱風險最令人擔憂的一環。
潛在的私隱風險具體範疇
員工在缺乏指引下使用AI可能帶來的私隱風險是多方面的:
- 敏感資料輸入風險: 員工可能在無意中將包含個人身份資訊(姓名、聯絡方式、證件號碼等)、財務資料、健康狀況等敏感客戶或員工資料輸入到AI工具中,導致這些資料被第三方AI服務提供者獲取或處理。
- 公司機密資料洩露: 員工為提高工作效率,可能將公司的業務計劃、技術細節、客戶名單等機密資訊輸入AI進行分析或生成內容,這會導致公司重要的商業秘密面臨洩露風險。
- 訓練數據導致偏見或不準確: 如果員工使用帶有偏見或不準確的數據訓練或使用AI,不僅可能產生有偏見的結果,也可能將這些偏見固化到AI模型中,進而影響後續的使用和決策。
- 缺乏追蹤和監管: 在缺乏內部政策的情況下,企業難以追蹤員工如何使用AI、輸入了哪些資料,一旦發生問題,難以回溯和追查責任,增加了應對風險的難度。
- 合規性風險: 將個人資料輸入AI處理,必須符合《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的相關規定,例如資料的使用目的需要與收集時的目的相符,或者需要取得資料當事人的同意。 若員工不了解這些法規要求,可能導致企業違反法規,面臨法律訴訟和罰款。
建構防線:公署的指引與企業的責任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已於今年3月31日發布了《僱員使用生成式AI的指引清單》,旨在協助機構制定僱員在工作時使用生成式AI的內部政策或指引。, 這份為期三頁的清單系統地闡述了五個關鍵要素:使用AI的範圍、保障個人資料私隱、合法和合乎道德使用避免偏見、數據安全,以及違反指引的後果。, 鍾麗玲女士期望這份清單能像「執藥方」一樣,幫助企業根據自身情況制定適切的內部政策,讓員工能夠更安全地使用AI,同時釋放其最大潛力。
這份指引清單的發布,是為企業構建AI使用安全防線提供了重要的藍本。企業應積極參考並落實其中的建議,具體行動應包括但不限於:
未來展望:協同合作與持續教育
應對員工使用AI帶來的私隱風險,需要企業、員工和監管機構的共同努力。企業需要承擔起建立安全使用環境的主體責任,員工則需要提高自身的私隱意識和風險辨識能力。監管機構如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則通過發布指引、提供諮詢和進行執法,為AI的合規使用提供指引和保障。
鍾麗玲女士強調,公署有權介入AI相關的事故,並會通過發表報告、公開譴責甚至發出執行通知等方式來處理違規行為,如果機構違反執行通知,可能構成刑事罪行。 然而,她也指出,公署更希望能夠在事件發生前做好預防工作,因此積極推動教育和推廣,而非僅僅扮演「老虎」的角色。,
長遠來看,將AI安全和私隱保護的教育融入更廣泛的教育體系中,例如在中小學教育中滲透如何正確使用AI和保護個人私隱的內容,將有助於提升整個社會對AI風險的認知水平。
總結而言,員工不留意使用AI風險以及企業缺乏適切引導所帶來的私隱風險,是當前數碼化轉型中不容忽視的挑戰。企業應積極響應私隱專員的呼籲,參考公署發布的指引,迅速行動起來,建立健全的內部政策和管理機制。同時,加強對員工的教育和培訓,提升全員的私隱保護意識。只有企業和員工攜手合作,才能在這波AI浪潮中行穩致遠,在享受技術便利的同時,有效保護個人資料的私隱與安全。這不僅是對法規的遵守,更是企業負責任的體現,是贏得客戶和員工信任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