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龍鳳胎下週搬家 觀眾免排隊入場

生命的旅程,總伴隨著成長與改變。對於去年才呱呱落地,為香港帶來無數歡樂的大熊貓龍鳳胎——可愛的「家姐」和活潑的「細佬」來說,這個下星期二(5月27日)的「搬屋」行動,無疑是牠們「熊生」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這不僅僅是空間上的轉移,更是牠們邁向獨立、探索世界的全新開始,同時也為辛勤的熊貓媽媽「盈盈」帶來難得的「Me Time」,讓這一家三口的生活畫卷,翻開溫馨又有趣的新篇章。

成長進行式:龍鳳胎的「搬屋」大計

自從去年8月15日「盈盈」誕下這對珍貴的龍鳳胎以來,牠們便成為全香港甚至全球關注的焦點。從最初的粉嫩小團子,到如今體重已超過21公斤(截至今年5月),「家姐」和「細佬」正以驚人的速度成長著,體能也日益穩健。牠們不再只是依偎在媽媽懷裡的小寶寶,而是開始對周遭環境充滿好奇,渴望探索更廣闊的天地。

這次的「搬屋」正是為了配合牠們的成長需要。龍鳳胎將從現時「大熊貓之旅」展館的中間區域,移居到展館入口附近的高地區域。這個新家是媽媽「盈盈」原本居住的場地,擁有更豐富的地形和設施,包括山坡、樹木、草地和大石等。對於好動的「細佬」和漸漸顯露個性的「家姐」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極具挑戰性且能啟發牠們心智的環境。園方希望透過擴大活動空間,鼓勵兩姊弟鍛鍊攀爬、探索等生活技能,為日後的獨立生活做好準備。在搬屋之前,園方也特地安排了「家姐」和「細佬」提前探索新居,只見牠們對新環境充滿興趣,爬上媽媽的木架,嗅聞地上的草披、大石和樹木,甚至成功攀爬媽媽的大樹並在樹上小憩,展現出極強的適應能力和探索精神。

雖然兩姊弟現在仍然以母乳或奶粉為主食,但牠們已經開始模仿媽媽的行為,嘗試啃咬竹葉。這也是大熊貓幼崽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標誌著牠們正逐漸向以竹子為主要食物的成年期過渡。

媽媽的犒賞:「盈盈」的Me Time

照顧一對活潑好動的龍鳳胎,對於任何一位母親來說都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大熊貓媽媽「盈盈」也不例外。從龍鳳胎出生以來,「盈盈」一直盡心盡力地照顧牠們,餵奶、舔拭身體,幾乎一刻不離。這種無私的母愛令人感動,但也非常消耗體力。

這次龍鳳胎的「搬屋」,在擴大牠們活動空間的同時,也巧妙地為「盈盈」爭取到寶貴的「Me Time」。園方特意讓「盈盈」可以在高地區域獨自享用竹葉,這對於一直忙於照顧寶寶的「盈盈」來說,是一段難得的清閒時光。從園方發布的影片中,可以看到「盈盈」在大快朵頤地享受竹葉,表情愜意,彷彿在說:「放低兩個baby,出嚟放個break!真係好攰呀!」。這段屬於自己的時間,讓「盈盈」能夠好好休息、恢復體力,為接下來的「帶娃」生活繼續充電。

大熊貓是獨居動物,即便是在野外,大熊貓幼崽長到一定階段後,母熊也會逐漸減少陪伴,最終讓幼崽獨立生活。通常來說,大熊貓幼崽會在兩歲左右與母親分開居住。龍鳳胎的這次「搬屋」可以看作是牠們為將來的獨立生活做準備的第一步,同時也讓「盈盈」提前適應與幼崽分開的狀態,並獲得應有的休息。園方也表示,在無需照顧龍鳳胎後,「盈盈」未來仍有可能再次參與繁殖計劃。

觀賞的藝術:無須取籌的親民安排

隨著龍鳳胎的「暴風式成長」和逐漸公開亮相,前來海洋公園探訪牠們的遊客絡繹不絕。為了讓更多市民和遊客能夠一睹這對可愛寶寶的風采,海洋公園在最初實施人流管制措施後,如今也做出了調整。

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是,觀眾入場觀看大熊貓龍鳳胎將不再需要提前取籌。這意味著遊客可以更加彈性地安排行程,無需擔心錯過取籌時間。園方將採取「流水式」的入場安排,遊客可以直接在展館前排隊等候進入。這種安排雖然可能需要在高峰期排隊,但取消取籌的機制,無疑讓大熊貓的探訪變得更加親民和便捷。

不過,為了確保每一位遊客都能有機會近距離觀看,並保障熊貓們的生活節奏,每次進入展館的遊客數量會受到限制,並實施約5分鐘的參觀時長限制。這種「快閃」式的參觀模式,鼓勵遊客邊走邊觀看和拍照,效率較高,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接待更多的人次。雖然無法長時間停留,但對於只是想一睹熊貓風采的遊客來說,這種安排是務實且有效的。對於希望有更多時間與大熊貓相處的遊客,海洋公園也提供了付費的「貴賓團」選項,讓參與者可以在專屬時段更悠閒地觀賞和拍照。

取消取籌、採用流水式入場的安排,體現了園方希望最大程度滿足公眾探訪需求的努力。這對提振公園人氣、推廣保育教育也具有積極意義。

意義深遠:成長與保育的課題

大熊貓龍鳳胎的成長歷程,不僅為香港市民帶來無限喜悅,更承載著重要的保育和教育意義。從牠們的出生、度過脆弱的新生期,到如今學會模仿啃竹、探索新環境,每一步成長都離不開動物護理團隊的悉心照料和科學指引。

龍鳳胎的「搬屋」和「盈盈」的「Me Time」,是按照大熊貓的自然習性來安排的。在野外,大熊貓媽媽會在幼崽成長到一定階段後,鼓勵牠們獨立生活。這種循序漸進的分離過程,有助於幼崽培養獨立覓食、防範風險的能力,也是野生大熊貓繁衍和生存的重要環節。在人工飼養環境下模擬這種自然過程,對於培養熊貓幼崽的獨立性至關重要。同時,讓熊貓媽媽獲得充足的休息,不僅有益於牠的身體健康,也為將來可能的再次繁殖創造有利條件。

透過這次「搬屋」和觀賞安排的調整,海洋公園向公眾展示了大熊貓成長的自然規律和飼養團隊的專業工作。觀眾可以更直觀地了解到,照顧大熊貓寶寶需要付出多少心血,以及動物園在模擬自然環境、促進動物福祉方面所做的努力。取消取籌的安排也降低了參觀門檻,讓更多人有機會親近大熊貓,從而增強公眾對大熊貓保育的關注和支持。

這對「港產」龍鳳胎的誕生本身就是大熊貓保育工作的重大成就。牠們的健康成長,更是人工繁殖和飼養技術進步的有力證明。隨著牠們逐漸長大,對環境的需求也會發生變化,適時調整生活空間和飼養策略,是確保牠們健康快樂成長的關鍵。

邁向未來:獨立與希望

龍鳳胎下週二的「搬屋」,是牠們走向獨立的第一步。在這個新的環境裡,牠們將面臨更多的挑戰,學習更多的生存技能。而媽媽「盈盈」在享受短暫的「Me Time」後,也會繼續陪伴和指導牠們一段時間,直到牠們完全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

對於廣大市民和遊客來說,探訪龍鳳胎的方式變得更加靈活,無需取籌的安排讓見到牠們不再是難事。雖然每次觀賞時間有限,但能夠親眼見證這對可愛寶寶的成長,感受牠們帶來的歡樂,這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這一切都指向一個更遠大的目標:讓大熊貓這個珍稀物種能夠持續繁衍,生生不息。每一隻健康成長的大熊貓,都代表著保育工作的成功和未來的希望。龍鳳胎的每一個進步,都牽動著無數人的心,牠們的故事,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篇章。期待「家姐」和「細佬」在新家繼續健康快樂地成長,為更多人帶來歡笑和感動。同時,也向辛勤付出的動物護理團隊致敬,是他們的專業和愛心,讓這些國寶們得以在香港安居樂業,繁衍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