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L報136.2點 9周次低 樓市短期反覆震盪

樓市羅盤:CCL微跌揭示市場暗湧,財案蜜月期後樓價緣何反覆?

置身今日的房地產市場,我們手握一份最新的「成績單」——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這份數據顯示,CCL最新報136.2點,相較於前一周下跌了0.34%。數字本身或許平淡無奇,但細細咀嚼,會發現它默默地訴說著市場的最新情緒:這是自財政預算案公布以來九個星期裡的次低點。這不禁讓人想問,為何在經歷了財案的政策暖風後,樓市並未呈現一路凱歌的景象,反而在此刻顯露出反覆甚至向下調整的跡象?這微小的跌幅背後,究竟藏著怎樣的市場邏輯與人性考量?

預算案後的短暫漣漪

時間倒轉到財政預算案公布之際,樓市「撤辣」的決策如同一陣及時雨,為當時略顯低迷的市場注入了一股暖流。沉寂已久的交投似有轉活跡象,部分業主態度轉趨強硬,甚至出現反價情況。CCL指數也在「撤辣」後的首周出現了上升。 然而,這股由政策催化的小陽春似乎能量有限,未能持續推動樓價向上。

細看近期的CCL數據,可以發現指數在136點水平已經連續多周窄幅波動。這像是一個無形的價格拉鋸戰,買賣雙方在此僵持不下。業主冀望市場回暖,不願輕易割價;而買家則態度審慎,不願追高,仍在觀察後市。這種膠著狀態,正是樓價短期反覆的最佳寫照。

多重力量的角力場

CCL的微跌及短線的波動,並非單一因素所致,而是多重市場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首先,儘管「撤辣」釋放了部分購買力,但市場深層次的挑戰並未完全解除。香港樓市仍處於逾八年半的低位,徘徊在2016年8月底的水平。 歷史高位至今已下跌近三成,顯示整體市場仍需時間消化過去的調整。

其次,新盤市場的持續供應與定價策略對二手樓價構成壓力。發展商積極推售新項目,並往往採取較具吸引力的價格策略以求快速去貨。 這無疑分薄了二手市場的購買力,並對二手業主的定價預期形成挑戰。當買家在新盤市場找到性價比較高的選擇時,對二手物業的議價空間自然會提高,進一步導致二手樓價受壓。

再者,外圍經濟環境和本地經濟復甦的步伐亦影響著市場情緒。雖然近期有部分利好消息,例如港元拆息回落,令H按實際息率有所下降,以及內地減息降準等,但買家入市的決心仍然受到整體經濟前景、利率走向等因素的影響。美國聯儲局的利率政策仍然是市場關注的焦點,其決策直接影響香港的按揭利率水平。

此外,市場對於未來樓市走向的預期也相當分歧。有觀點認為,儘管短期波動,但「撤辣」已為樓市提供了底部支持,未來有望逐步回穩。 也有分析指出,市場仍存在供應過剩、信貸環境緊張等問題,短期反彈後仍有可能重拾跌勢。 這種預期的不確定性,加劇了市場的觀望情緒,使得樓價難以形成一邊倒的趨勢。

展望短期樓市:在反覆中尋找方向

CCL指數的微跌以及財案後九周的次低點,清晰地描繪出短期樓市「好淡爭持」的格局。 買賣雙方、新盤與二手、政策效應與基本因素,各種力量在市場上相互博弈。可以預見的是,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短期樓價走勢將繼續呈現反覆調整的狀態。

未來的關鍵在於這些影響力量的相對強弱變化。如果新盤繼續以積極定價搶佔市場,二手樓價可能面臨進一步壓力。如果整體經濟環境未能顯著改善,或是外圍利率維持高企,買家的入市信心將難以大幅提振。反之,若有新的重大利好政策出台,或是經濟數據展現強勁復甦跡象,樓市或有機會築底回升。

在這個充滿變數的時期,對於置業人士而言,需要更為理性地分析市場數據,審慎評估風險與機遇。對於業主而言,認識到市場的拉鋸狀態,合理調整價格預期,或許更能促成交易。短期樓價的反覆,既是市場在尋找新的平衡點,也是參與者情緒與策略的真實反映。在這個複雜的棋局中,每一個微小的指數變動,都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其背後的深層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