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塑」是全球趨勢,香港作為國際都會,應對塑膠污染的挑戰刻不容緩。然而,如何務實而有效地推行「走塑」政策,並非一蹴可幾。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早前就表示,今年中將與業界一同試驗尋找替代品,並坦言強制推行在某些情況下效果可能不如預期。這番話語,揭示了政府在推動環保政策時,所面臨的現實考量與挑戰。
循序漸進的「走塑」之路:從首階段到第二階段的探索
香港的「走塑」政策是分階段進行的。首階段管制已於2024年4月22日正式實施,涵蓋了多種即棄塑膠餐具及產品,例如禁止在堂食提供所有即棄膠餐具,並禁止銷售及向外賣顧客提供發泡膠餐具、膠飲管、膠攪拌棒、膠刀叉匙和膠碟等。 同時,酒店亦禁止免費提供部分塑膠用品。 這些措施旨在從源頭減少塑膠垃圾,提升市民和業界的環保意識。
然而,政策的推行並非沒有阻力。有環保團體在首階段實施後進行的調查發現,仍有部分餐廳違規提供塑膠飲管。 這反映了即使有法例規管,執行和適應仍需要時間和努力。
謝展寰局長提到的「今年中與業界試尋替代品」,正是為第二階段管制鋪路。 第二階段的管制範圍將進一步擴大,包括禁止向外賣顧客提供膠杯、膠飯盒等。 由於這些物品的使用量龐大,且與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尋找功能良好、價格合理且供應穩定的替代品至關重要。謝展寰承認,目前食物湯品容器及膠蓋的替代品效果仍未盡理想。 因此,與業界合作進行試驗,了解不同替代品的特性、使用體驗以及供應情況,是確保第二階段順利推行的關鍵一步。
業界合作:化阻力為助力
政府選擇與業界合作試驗替代品,是吸取過往經驗後的務實考量,部分原因也與垃圾徵費的經驗有關。 強制性的政策固然能快速推動改變,但若缺乏足夠的配套和社會共識,可能會引發反彈,影響政策的成效。 與業界攜手,讓他們參與到尋找和評估替代品的過程中,有助於更全面地了解市場需求和實際操作中的困難。
業界掌握著供應鏈、產品特性以及顧客習慣的第一手資訊。透過與不同類型的餐飲業,包括中西日印等食品業者合作試驗,可以更精準地找到適合不同用途和環境的替代品。 例如,湯碗的膠蓋目前仍是一個挑戰,現有的紙蓋可能功能欠佳,容易導致食物溢漏,這就需要生產商進一步研究和改進設計。 透過實際試驗,可以找出這些問題並尋求解決方案,避免在全面禁止後出現大量不便和投訴。
此外,與業界合作也有助於推動供應商開發更多元化、更具競爭力的替代品。當市場對非塑膠替代品的需求增加,並且業界積極參與試驗和採購,將會刺激供應商投入更多資源進行研發和生產,從而提高替代品的普及性和可負擔性。 這是一個良性循環,有助於構建更成熟的非塑膠供應鏈。
「強制效果會差一啲」:彈性與共識的重要性
謝展寰「強制效果會差一啲」的說法,並非否定強制措施的必要性,而是強調在推行環保政策時需要兼顧多方因素。在經濟轉型和貿易環境變化的背景下,過於強硬的政策可能會對業界帶來額外壓力,導致反彈。 尤其是對於仍在努力從疫情中復甦的中小企業而言,適應新政策和更換成本較高的替代品可能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因此,政府在推行第二階段管制時,採取試驗先行、與業界協作的方式,顯示了一定的彈性和務實態度。這並非無限期拖延,而是希望透過試驗找到更成熟、更被市場接受的替代方案,為全面推行奠定更穩固的基礎。 謝展寰強調,試驗計劃可讓替代品更快在市場出現。
從垃圾徵費的經驗來看,政策的成功不僅取決於法例本身,更在於公眾的理解、接受和配合。如果在沒有足夠替代品或配套措施不完善的情況下強制推行,可能會引發更多問題,甚至導致政策適得其反。 例如,市民自備飯盒比自備餐具更具挑戰性,需要找到方便衛生的解決方案。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可以無限期地延遲第二階段的實施。塑膠污染問題日益嚴重,需要持續的努力來應對。政府需要在謹慎務實與積極推動之間取得平衡,並設定清晰的時間表,同時加強公眾教育和宣傳,鼓勵市民自備餐具和容器,從需求端推動「走塑」文化。有環保團體認為,政府應 push 市民自備餐具,以推動源頭減廢。
前瞻未來:共建可持續的「走塑」文化
香港的「走塑」之路充滿挑戰,但也蘊含著機遇。透過與業界緊密合作,政府可以更有效地了解市場需求,推動替代品的創新和普及。同時,加強公眾教育和鼓勵市民改變習慣,是構建可持續「走塑」文化的基石。
未來,政府需要密切監察試驗計劃的成效,並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第二階段的推行時間表。同時,應考慮提供更多支援,例如財政補貼或技術支援,協助中小企業轉用替代品,減輕他們的負擔。此外,推動可重用餐具租借或清洗系統,為市民提供更便捷的「走塑」選擇,也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走塑」不僅是一項政府政策,更是一場社會運動,需要政府、業界和市民的共同努力。謝展寰局長的回應,提醒我們在追求環保目標的同時,也需要考慮現實情況,循序漸進,凝聚共識,才能讓「走塑」真正融入市民的生活,為香港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雖然強制措施有其局限,但透過多方協作和靈活應變,相信香港最終能邁向一個更少塑膠、更環保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