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媒:16歲香港留學生與寄宿家庭衝突 誤報警反被遣返

根據澳媒的報導,一名16歲的香港女留學生在西澳與寄宿家庭發生爭執,報警求助後,反而遭到澳洲當局即時遞解出境,並取消了她的入學及住宿證明等文件。這起事件引發了關於留學生在海外寄宿家庭遭遇問題時,應如何應對以及相關部門應如何處理此類事件的討論。

事件回顧

今年3月,這名16歲的香港女留學生在西澳一所公立中學就讀,希望將來成為獸醫。她的住宿由西澳國際職業技術訓練學校(TIWA)安排。然而,入住寄宿家庭後不久,雙方就產生了摩擦。女學生表示,寄宿家庭不斷增加規定,例如晚上9時半後禁止去廁所、刷牙等,且她還受到戶主的精神虐待,甚至在深夜睡覺時被大力拍門騷擾。

由於無法忍受這些規定和行為,女學生要求在房門上加裝門鎖以保障私隱,但遭到拒絕。一次因浴室頭髮清潔問題,雙方關係進一步惡化。女學生稱,女戶主當晚情緒激動,大力拍房門長達兩小時,她只好致電身處香港的母親求助。在與母親通話期間,女戶主持續拍門,要求她立即出來。女學生表示需要時間冷靜,而她的母親則建議,如果要開門,必須有警察在場,因此她選擇報警求助。

警方和TIWA的處理方式

然而,當警方和TIWA人員到場後,情況並未如女學生預期。他們並未詳細了解事件,反而形容她「幼稚」。根據女學生家人錄下的對話顯示,警方表示,雖然未了解爭執雙方的說法,但認為女學生情緒不穩定,需要離開。TIWA職員更表示要立即送她到機場遞解出境,並限她在10分鐘內收拾行李。最終,女學生當晚就被迫坐飛機返回香港。

事後處理與質疑

事發兩天後,女學生和母親再次前往西澳,尋求相關部門討回公道。在律師的協助下,她們重新獲得了入學及住宿證明,得以繼續在原校上學。然而,這次事件對女學生造成了心理陰影,至今仍需接受心理治療。

曾協助女學生升學的香港教育顧問質疑當局的處理方式,認為一般處理此類事件應是先讓雙方分開冷靜,再安排到其他寄宿家庭,而不是立即遞解出境。他質疑當局在此事件中的處理方式不當。

留學生與寄宿家庭的常見問題

留學生與寄宿家庭之間的文化差異和生活習慣不同,容易產生糾紛。以下是一些常見問題:

  • 生活習慣差異: 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在生活習慣上有很大差異,例如作息時間、飲食習慣、衛生習慣等。這些差異可能導致寄宿家庭和留學生之間產生摩擦。
  • 溝通問題: 語言障礙和溝通方式的差異可能導致誤解和衝突。留學生可能難以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而寄宿家庭也可能無法理解留學生的文化背景。
  • 文化價值觀差異: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價值觀念上存在差異。例如,對隱私、時間觀念、禮儀等方面的看法可能不同,這些差異可能導致衝突。
  • 規定和期望: 寄宿家庭可能會對留學生提出一些規定和期望,例如關於作息時間、使用家庭設施、訪客等。如果留學生不遵守這些規定,可能會導致矛盾。
  • 飲食不習慣: 留學生可能不習慣寄宿家庭提供的食物,或者對某些食物過敏。飲食問題可能導致留學生感到不適和不滿。

如何避免和解決寄宿家庭糾紛

為了避免和解決寄宿家庭糾紛,留學生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 充分溝通: 入住前與寄宿家庭充分溝通,了解彼此的生活習慣和期望。
  • 尊重文化差異: 尊重寄宿家庭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嘗試理解和接受差異。
  • 遵守規定: 遵守寄宿家庭的規定,如有疑問及時提出。
  • 及時反映問題: 如有任何不適或問題,及時與寄宿家庭溝通,尋求解決方案。
  • 尋求協助: 如無法與寄宿家庭解決問題,可向學校、留學中介或相關機構尋求協助。

寄宿家庭的選擇與管理

選擇合適的寄宿家庭對於留學生在海外的生活至關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議:

  • 透過學校或信譽良好的仲介安排: 學校和信譽良好的仲介通常會對寄宿家庭進行審查,確保其符合一定的標準。
  • 詳細了解寄宿家庭的背景: 在入住前,詳細了解寄宿家庭的家庭成員、生活習慣、文化背景等。
  • 考慮寄宿家庭的位置和交通: 選擇離學校較近、交通便利的寄宿家庭,方便上下學。
  • 確認寄宿家庭提供的服務: 確認寄宿家庭提供的服務,例如餐飲、洗衣、網路等,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

同時,相關部門也應加強對寄宿家庭的管理,確保其能為留學生提供安全、舒適的生活環境。

總結:留學生權益的保護

這起事件凸顯了留學生在海外的權益保護問題。留學生在異國他鄉,面臨著語言、文化、生活等多重挑戰,需要得到更多的關心和支持。相關部門應加強對留學生的保護,確保他們在遇到問題時能夠得到公正、合理的對待。同時,留學生也應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學會運用法律和相關資源,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在面對寄宿家庭糾紛時,留學生應保持冷靜,理性溝通,並及時尋求協助。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海外生活,實現自己的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