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門公路爆水管逾24小時未修復 午夜仍大塞車

一場深夜的「意外」,讓新界西的大動脈——屯門公路,在超過24小時後依然喘不過氣。這不僅是一條大口徑食水管的爆裂,更像是城市血管的一次嚴重栓塞,牽一髮而動全身,將日常的繁忙徹底打亂,讓無數歸家心切的人們,在漫漫長路上耗盡耐心。當夜色再次降臨,本應逐漸恢復平靜的道路,卻依然被車龍緊緊纏繞,龍尾甚至回堵至市中心一帶,這場無聲的困局,仍在繼續。

意料之外的「驚」與「痛」

黑色星期一的「餘震」

屯門公路的這場「爆水管」事件,發生在星期一夜間,往元朗方向近兆康港鐵站的一條直徑900毫米地下食水管突然爆裂。 一聲巨響,伴隨而來的是大量積水湧上路面,瞬間吞噬了行車線,如同在繁忙的公路上憑空「畫」出了一道湍急的河流。這條直徑達900毫米的食水主幹管,是供應屯門區食水的重要管道,它的「受傷」,直接影響了路面的使用,更間接對屯門區的食水供應帶來了潛在的威脅。水務署隨即展開緊急維修,然而,要處理這樣一條大口徑的主幹管,難度可想而知。

漫長的「腸梗塞」:交通大癱瘓

事故發生後,屯門公路往元朗方向近兆康站的快線及中線被迫封閉,僅剩下慢線可供使用。 想像一下,一條平日車水馬龍、承載著大量車流的主要幹道,突然之間被「砍掉」了三分之二的通行能力,其後果是災難性的。從星期二早上開始,屯門公路就陷入了嚴重的交通擠塞。車龍之長,令人咋舌。龍尾一度回堵至安定邨,甚至影響到皇珠路,車龍沿著皇珠路一路蔓延,最遠甚至塞到了龍富路近龍逸邨。 這條連接屯門與市區、以及元朗、天水圍等地的交通命脈,徹底「失語」。

上班族遲到、貨運受阻、日常出行變得異常艱難。許多需要途經屯門公路的巴士路線被迫改道,包括A33、A33X、A36、A37、E36、E36A、E37等多條龍運巴士線,以及60M、60X、61X、62P、62X、259D、259E、259S、259X、260B、263、263A、263B、263C及960B等九巴路線,還有港鐵巴士K54也受影響。 改道意味著行車時間大幅增加,許多市民因此承受了巨大的不便。有市民從機場下班回家,原本不需這麼長時間的路程,竟然花了3個小時才從東涌抵達屯門。 另一位從港島搭乘過海巴士回屯門的市民更是形容,這是有史以來「塞得最耐嘅一次」,感覺「時間停頓咗咁樣」。

維修工作的「拉鋸戰」

水務署的工程團隊在事故發生後立即投入搶修。然而,由於涉事水管為直徑900毫米的食水主幹管,其埋藏深度較深,維修難度較高。 工程人員需要先找到漏點,然後進行修復或更換損壞的部分。這是一個需要時間和精力的過程。即使在事發超過24小時後,維修工作仍在進行中。 雖然水務署曾嘗試在傍晚繁忙時間暫時重開部分行車線以紓緩交通,但到了晚上,為了進行更深入的維修,又需要再次封閉部分路段。 這種反覆的封閉與重開,雖然是為了盡快完成維修,但在短期內無疑增加了道路使用的不確定性,也讓依賴屯門公路出行的市民感到無奈。

當維修工作持續到午夜時分,原本以為車流會有所減少,但由於多日的擁堵累積效應,以及部分路段仍然封閉,屯門公路及周邊道路依然呈現擠塞狀態。 龍尾甚至回堵至屯門市中心一帶,這意味著即使是在非繁忙時間,交通依然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市中心的交通樞紐功能受到影響,周邊道路的流量也因此增加,形成了連鎖反應。

影響層面的「擴散」

不僅是「路塞」:食水供應的擔憂

除了交通癱瘓,這場爆水管事件還帶來了對食水供應的擔憂。雖然水務署表示事故暫時未影響到食水供應,但由於需要進行緊急維修,屯門區部分區域在深夜時段需要暫停食水供應。 暫停食水區域包括屯門區北部、皇珠路以北,震寰路及青松觀路交界以南,以及屯門河以西北的全部樓宇,涉及大興邨、山景邨以及多個私人屋苑,預計影響約15萬居民。 屯門醫院、青山醫院及小欖醫院的食水供應也受到影響,水務署需要為這些重要機構提供臨時食水支援。 停水給居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許多人需要到臨時水站取水,甚至出現了超市瓶裝水被搶購一空的現象。 這場事故,讓市民深刻體會到基礎設施穩定運行的重要性。

城市韌性的「考驗」

這場持續超過24小時的屯門公路「大塞車」和伴隨而來的停水事件,是對城市基礎設施韌性的一次嚴峻考驗。一條重要的食水主幹管爆裂,暴露了城市地下管網可能存在的老化問題。有管線專家指出,食水主幹管通常是鋼喉,相信可能已出現滲漏一段時間,而主幹管道的維修難度較高。 這提醒著我們,在城市快速發展的同時,地下管網等基礎設施的維護和更新同樣重要,甚至更為關鍵。

同時,這也考驗著城市應對突發事件的協調能力和信息發布效率。在事故發生後,相關部門需要迅速響應,採取有效措施降低影響。及時、準確地發布交通信息、維修進度、停水安排等,對於引導市民合理安排出行和生活至關重要。雖然相關部門已經發布了一些信息,但市民的焦慮和不便是真實存在的,這促使我們思考如何在未來的突發事件中做得更好。

未來的「啟示」與「展望」

提升基礎設施的「免疫力」

屯門公路爆水管事件,再次敲響了城市基礎設施維護的警鐘。未來,政府及相關部門需要加大對地下管網等基礎設施的檢查和更新力度,特別是對於使用年限較長、承載重要功能的管道,應定期進行評估和維護, proactively(積極地)避免類似事故的發生。同時,考慮設立後備系統,例如後備水管,以降低單一故障對大範圍區域的影響,提升城市的整體「免疫力」。

應對突發事件的「升級」

這場持續的交通擠塞和停水,也讓我們看到在應對突發事件方面仍有改進的空間。未來,應進一步完善應急預案,提高各部門之間的協調效率。在信息發布方面,應考慮利用更多元化的平台和渠道,以更直觀、更及時的方式向市民傳遞重要信息,例如利用地圖應用程序實時更新路況信息,通過手機推送提醒停水區域等。同時,也需要加強對市民的宣傳教育,讓市民了解在突發情況下應如何應對,減少不必要的恐慌和混亂。

重新思考「出行」與「生活」

屯門公路的擁堵,也促使我們重新思考日常的出行和生活方式。在基建維護需要時間、突發事件難以完全避免的情況下,市民是否可以考慮更多元化的出行方式,例如在可能的情況下選擇公共交通工具、共乘,甚至考慮遙距工作等。在生活方面,是否可以儲備一些應急物資,例如瓶裝水,以備不時之需。雖然這些是應對之策,但從長遠來看,提升城市基礎設施的可靠性,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這場持續超過24小時的屯門公路「塞車」與「停水」風波,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城市運行中的脆弱環節。它提醒我們,城市的便利與高效,有賴於背後龐大而複雜的基礎設施網絡的穩健運行。當這個網絡出現問題時,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可能遠超我們的想像。希望這次事件能成為一個契機,推動城市在基礎設施建設、維護以及應急管理方面做得更好,讓我們的城市生活更有保障,也更有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