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塘凱匯兩房962萬售出 持貨6年虧近四百萬

樓市的浪潮總是難以捉摸,有人在潮漲時賺得盆滿缽滿,也有人在潮退時被無情拍打上岸。當我們談論置業,往往描繪的是安居樂業的美好願景,是資產增值的理想藍圖。然而,現實有時卻格外冰冷,尤其是當「半新樓」遇上市場寒流,那種從希望跌落谷底的滋味,恐怕只有身歷其境的業主才能體會。最近在觀塘,一個指標性的半新樓盤就傳來一宗令人心驚的蝕讓個案,再次為香港樓市寫下一個充滿唏噓的故事。

「凱匯兩房」的蝕讓震撼

這宗引起市場關注的交易,發生在觀塘的指標性屋苑「凱匯」。根據報導,一個實用面積屬於兩房單位的放盤,最終以962萬港元的價格成交。數字本身或許只是一宗尋常的二手買賣,然而令人咋舌的是,原業主是在超過六年前購入這個單位,如今轉手,帳面上竟然蒸發了近四百萬港元。

凱匯作為市區大型重建項目,落成至今不過數年,理應是市場上較受青睞的「半新樓」。這類物業通常享有較新的設施、會所,以及相對現代化的設計和管理。許多買家,特別是換樓客或追求生活品質的年輕家庭,會將半新樓視為理想選擇。在項目開售初期,凱匯曾是市場焦點,吸引大量買家入票認購,可謂一時無兩。然而,即使是這樣一個光環加身的屋苑,也難逃市場下行的衝擊,甚至出現如此巨額的帳面虧損個案,無疑是對當前樓市狀況的有力寫照。

回顧六年前,即約2018年左右,正是凱匯等大型新盤推售的時期。當時的香港樓市,雖然在下半年開始有所調整,但上半年仍延續著前期的升勢,整體氣氛偏向樂觀。許多人認為樓價只升不跌,置業是抗通脹、累積財富的最佳途徑。在這種氛圍下,新盤往往能以較高的溢價出售,發展商提供的各種按揭及優惠方案,也讓不少買家覺得「有機可乘」,紛紛勇於入市。這宗蝕讓個案的原業主,很可能就是在當時的市場高位附近購入單位,為今日的虧損埋下了伏筆。

回望「上車」時:市場高位的光環

讓我們將時光倒轉至約六年前。2018年的香港樓市,呈現「高開低走」的格局。上半年延續了強勁的升勢,樓價屢創新高,市場交投暢旺。新盤推售更是動輒錄得超額認購,向隅者眾。觀塘的凱匯,作為區內矚目的大型住宅項目,其地理位置、交通配套(鄰近港鐵站)、以及作為全新物業的吸引力,都在當時為其定價提供了強勁支持。那時候購入凱匯的買家,許多是看好東九龍的發展前景,或是認為「遲買會更貴」,急於趕上「置業列車」。

然而,市場的變化總是超乎預期。進入2018年下半年,中美貿易戰的陰霾籠罩全球經濟,香港的政治及社會環境也開始出現不確定性,加上政府推出新的房屋政策(如「娥六招」),多重因素疊加,樓市氣氛急轉直下。成交量顯著回落,樓價也從高位開始調整。雖然當年的整體樓價最終仍錄得升幅,但已較上半年高位下跌不少。對於在市場最熾熱時入市的買家而言,這已是一個警號。

市場風向逆轉:高息與不明朗因素的夾擊

如果說2018年下半年的調整只是開端,那麼過去幾年的市場走勢,則是一段持續下行的漫長旅程。導致樓價持續下跌的主因之一,是全球進入加息周期。為了遏抑通脹,多國央行紛紛大幅提高利率,香港由於實行聯繫匯率制度,銀行也跟隨上調最優惠貸款利率(P),導致按揭利息成本大幅增加。對於依賴按揭供樓的業主而言,每月的供款壓力驟然上升。

高息環境不僅增加了業主的負擔,也顯著影響了潛在買家的入市意願。借貸成本提高,直接削弱了買家的購買力,同時也使得將資金存放於銀行收取利息變得更具吸引力,相對降低了投資磚頭的回報預期。

除了加息,近年來影響香港樓市的還有其他多重因素。地緣政治風險、環球經濟前景不明朗、部分人才流失等等,都削弱了市場信心。雖然政府在今年初全面撤銷了多項維持了十多年的樓市「辣招」,試圖刺激交投,市場交投量確實在短期內有所反彈,但樓價下行的趨勢並未根本扭轉。根據多項樓價指數顯示,香港樓價自2021年高位至今已累積下跌近三成,部分屋苑或單位的跌幅可能更大,甚至跌回了約八年前的水平。

「帳面蒸發」背後的辛酸

凱匯這宗兩房單位的巨額蝕讓個案,不僅僅是一個數字,其背後是業主的無奈與辛酸。為何要在帳面損失近四百萬的情況下仍然選擇出售?通常,面臨如此境地的業主,往往是出於某些無法抗拒的原因。可能是財務狀況出現變化,急需資金周轉;可能是家庭成員構成改變,需要轉換更大的單位;也可能是出於對後市的悲觀預期,選擇「壯士斷臂」,趁早離場以避免更大的損失。

值得注意的是,報導中提及的「帳面蒸發近四球」,指的是買入價與賣出價之間的差額。然而,物業交易涉及的費用遠不止於此。當年購入時可能支付的印花稅(尤其如果當時有額外印花稅或其他稅項)、代理佣金、律師費、銀行按揭相關費用,以及這些年來的管理費、差餉、地租、甚至是按揭利息支出,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成本。如果將這些費用計算在內,業主的實際財務損失恐怕會遠超帳面上的四百萬。這筆龐大的損失,對於一個普通家庭而言,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可能需要多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恢復元氣。

半新樓蝕讓潮的警示

凱匯的這宗個案並非孤例。事實上,在當前市場環境下,許多在2018年至2019年市場相對高位時期購入一手或二手物業的業主,現在賣樓都可能面臨蝕讓的局面,尤其是在新界及九龍區的一些半新盤或大型屋苑。這些物業在開售時普遍定價較高,一旦市場逆轉,價格下調的空間也相對較大。

這股半新樓蝕讓潮,為市場敲響了警鐘。它提醒著所有置業者,無論是樓齡多新、地段多好、配套多完善的物業,都無法保證在任何市場情況下都能保值增值。房地產作為一種投資,同樣存在風險,尤其是在經濟周期波動、利率大幅變化的大環境下。依賴短期市場升勢或高槓桿入市的策略,在市場下行時可能帶來巨大的虧損。

樓市投資:非只漲不跌的神話

香港的樓市在過去幾十年經歷了多次波動,雖然長期趨勢向上,但短期內的跌幅可以相當驚人。將樓市視為「只漲不跌」的神話,是一種危險的幻想。物業價值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宏觀經濟環境、利率水平、供應與需求、政府政策、社會穩定性等等。當這些因素轉差時,樓價自然會面臨下調壓力。

對於計劃入市的準買家,凱匯的個案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教訓:入市時機至關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身的財務穩健性和持有能力。如果在購入物業後,經濟狀況或生活計劃出現變化,被迫在市場低迷時出售,即使是最優質的物業也可能帶來虧損。因此,在決定置業前,必須充分評估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預留充足的應急資金,並對物業可能存在的價格波動有清醒的認識。

前路漫漫:市場何時迎來曙光?

當前香港樓市正處於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階段。儘管近期有關於美國可能減息的討論,但實際減息的時間和幅度仍是未知數。內地經濟的復甦情況、全球地緣政治的演變,以及香港自身經濟的活力,都將影響樓市未來的走向。

有人認為樓價經過數年調整後,已接近底部,是入市的良機;也有人認為利淡因素依然存在,樓價可能進一步下跌。市場上對於後市的看法呈現分歧。然而,無論未來樓價是回升還是繼續調整,凱匯的個案都提醒我們,市場風險是永恆存在的。盲目樂觀或過度悲觀都不可取,理性分析和審慎決策才是王道。

結語:回歸理性 步步為營

觀塘凱匯兩房單位蝕讓近四百萬的個案,是一個活生生的市場寫照。它揭示了在高位入市的風險,以及市場下行對業主財務帶來的巨大壓力。對於廣大市民而言,這個故事不應僅僅是茶餘飯後的談資,而應該成為一次深刻的警示。

置業是人生中的重要決定,往往涉及巨額資金和長期的承諾。在追求「磚頭夢」的同時,我們必須回歸理性,充分認識到樓市的波動性和風險。仔細評估自身的財務狀況、入市目的、以及對未來市場變化的承受能力。無論何時入市,都應抱持長期投資的心態,避免過度依賴短期市場走勢,更不可抱有投機心態。在波濤洶湧的市場中,唯有步步為營,才能更穩健地前行,避免被市場的無情浪潮所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