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重啟商業捕鯨後首次任務劃下句點

在2019年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IWC)後,日本重新開始商業捕鯨,以下為您整理相關資訊:

重啟商業捕鯨的背景

  • 退出IWC: 日本於2018年底宣布退出IWC,並於2019年6月30日正式生效,結束了自1951年以來的會員國身分。
  • 恢復商業捕鯨: 自2019年7月1日起,日本重啟了中斷31年的商業捕鯨活動,捕撈範圍僅限於日本領海和專屬經濟區。

首次商業捕鯨及後續活動

  • 首次捕撈: 2019年7月1日,8艘捕鯨船從北海道釧路港及山口縣下關港出海,捕獲了小鬚鯨。
  • 捕撈配額: 日本水產廳宣布2019年商業捕鯨配額上限為227頭,包括150頭布氏鯨、52頭小鬚鯨及25頭塞鯨。
  • 鄂霍次克海捕撈: 2025年6月2日,“關鯨丸”號結束在鄂霍次克海日本專屬經濟區(EEZ)內的長鬚鯨捕撈,共捕獲25頭長鬚鯨。這是日本退出IWC以來首次在鄂霍次克海捕撈長鬚鯨。

商業捕鯨的影響與爭議

  • 國際反應: 日本恢復商業捕鯨的舉動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批評,許多國家和動保團體對此表示譴責。
  • 國內需求: 儘管日本恢復商業捕鯨,但鯨肉的消費量持續下降。1960年代,日本每年消耗約20萬噸鯨魚肉,但近年來已降至約5,000噸。
  • 經濟考量: 有分析指出,商業捕鯨的前景難以預料,可能對日本的國際形象和旅遊業產生負面影響。

日本的立場

  • 文化傳統: 日本政府認為,食用鯨魚肉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並主張應根據科學證據永續利用鯨魚資源。
  • 資源評估: 日本水產廳表示,目前的捕撈配額不會對鯨魚資源產生不良影響,並將繼續推動捕鯨活動。

未來發展

  • 擴大捕撈範圍: 日本計劃修訂法律,將瀕危物種長鬚鯨列入商業捕鯨名單,引發國際保育團體的擔憂。
  • 南極海調查: 儘管退出IWC,日本仍可能在南極海域進行“調查”,但聲稱“只調查,不捕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