泳池安全拉警報:跑馬地金山花園假證疑雲,食環署加強規管首宗現形
盛夏臨近,泳池成為消暑熱點,然而潛藏的危機正悄悄浮現。近日,跑馬地金山花園發生一宗懷疑救生員使用假證事件,不僅敲響了泳池安全的警鐘,更成為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環署)加強規管私人泳池救生員後,首宗被揭發的個案。這宗事件宛如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層層漣漪,引發公眾對泳池安全的廣泛關注。
黑幕揭開:假證事件的來龍去脈
這宗假證疑雲發生在跑馬地金山花園的泳池。食環署在進行例行巡查時,發現該泳池一名當值救生員的證件資料與中國香港拯溺總會(拯總)的紀錄不符,懷疑其使用了虛假證件。 考量到救生員資格事關重大,若證件屬偽造,意味著當值救生員可能並未接受正規的訓練,缺乏應有的拯溺技能,對泳池使用者的安全構成嚴重威脅。食環署不敢掉以輕心,立即指示金山花園泳池關閉,並將事件轉交警方處理,同時通報物業管理業監管局作後續跟進。
這宗事件之所以引起廣泛關注,不僅因為其涉及公共安全,更因為它是食環署自五月十九日起實施一系列加強規管措施後的首宗案例。 這些新措施旨在堵塞過往的漏洞,進一步防範私人泳池聘用不合資格的救生員。措施內容包括要求泳池持牌人在聘用救生員前必須核對其身份證明文件、救生章和救生手冊,並妥善存檔;同時食環署亦會加強突擊巡查,核實救生員身份及救生章的有效性。 金山花園事件的曝光,正好檢驗了新措施的執行力度和成效。
冰山一角?無牌救生員的灰色地帶
事實上,私人泳池聘用無牌或假證救生員的問題並非首次出現。去年便曾接連發生私人泳池揭發聘用無牌救生員的個案。 甚至有媒體追查發現,曾發生無牌救生員在將軍澳一私人屋苑泳池溺斃的悲劇。 這些事件暴露了私人泳池在救生員聘用和監管方面存在的灰色地帶。
為何假證救生員問題屢禁不止?有業內人士透露,部分外判公司為降低成本或應對人手不足,會鋌而走險聘用無牌救生員,甚至為其偽造證件。 在疫情期間,由於泳池關閉導致救生員牌照考試受阻,許多救生員轉行,泳池重開後出現大量職位空缺,這也為假證救生員的出現提供了土壤。
救生員資格的核實一直是個難題。立法會議員曾指出,現時拯總沒有電子版的救生員名單,食環署巡查時難以即時核實證件真偽,效率不高。 金山花園事件中,食環署人員便是通過向拯總核實資料才發現問題,可見核實程序的重要性。
加強規管:築起安全防線
面對無牌救生員帶來的安全隱患,食環署此次加強規管可謂對症下藥。除了上述的核實身份和加強巡查外,新措施還包括要求泳池持牌人在入口處展示當值救生員的近照、姓名和救生章編號,以便公眾共同監督。 同時,持牌人需保留救生員當值紀錄至少90天,供食環署查閱。
更重要的是,新措施建立了更嚴厲的懲處機制。若泳池持牌人一年內兩次被發現在泳池開放期間沒有足夠合資格救生員當值,食環署會考慮暫時吊銷其牌照六個月;若違規達三次,牌照可能被取消,且一年內不得在同一地點重新申領牌照。 若發現有人使用假證件,署方會報警處理。
食環署亦加強了與其他部門和機構的協作。與物業管理業監管局合作,加強宣傳教育並建立違規個案溝通機制,以便對持牌人和物業管理公司進行後續處理。 拯總方面也正準備建立公開合資格救生員名冊,未來有望更有效地協助泳池持牌人核實救生員資格。
多管齊下:共築泳池安全網
金山花園假證事件是食環署加強規管後的首宗公開案例,它提醒我們,即使有再嚴格的規例,執法和監管仍需持續加強。泳池安全不僅是政府和泳池持牌人的責任,也需要廣大市民的共同參與和監督。
作為泳池使用者,我們應提高警覺,留意泳池入口處張貼的當值救生員資料,若有懷疑,可向泳池負責人或食環署舉報。 物業管理公司和業主立案法團作為泳池持牌人,更應嚴格遵守法例和牌照條件,確保聘請的救生員具備合資格證件和專業技能。
食環署的新措施為提升泳池安全邁出了重要一步,但打擊無牌救生員的戰役仍需時間和多方努力。完善的電子查冊系統、更頻密的突擊巡查、以及對違規者的嚴懲,都是未來需要持續推進的方向。
金山花園事件的發生,就像是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了潛藏在泳池安全背後的隱憂。希望這起事件能成為一個契機,促使各方更加重視泳池安全問題,共同編織一張更為牢固的安全網,讓市民在炎炎夏日能夠安心暢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