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寒冷的秋日,倫敦街頭瀰漫著不同尋常的氣氛。時任香港律政司司長鄭若驊,正踏上前往特許仲裁學會的講台,準備就香港的法律服務發表演說。然而,這趟公務行程卻在喧囂與混亂中急轉直下,成為一次震驚香港及國際社會的遇襲事件。這不僅是一宗街頭意外,在鄭若驊司長的回憶中,更是一場有計劃、有預謀的襲擊,而地點的選擇,似乎也並非偶然。
未預見的「後巷」下車
根據鄭若驊司長事後憶述,2019年11月14日傍晚,她在倫敦的行程安排出現了意料之外的變動。原定的下車地點據她描述被更改,導致她「被一些有計劃的人安排在後巷下車」。 這個細節,為整個事件蒙上了一層不尋常的色彩。在她看來,這並非簡單的行程調整,而是一種刻意的引導。後巷,這個詞語本身就帶有一種隱蔽、非公開的意味,與公開的演講場地形成鮮明對比。
當她依照安排在後巷下車後,隨即發現現場已有示威者等候。這些示威者情緒激動,對她進行包圍和指罵。 鄭若驊司長形容當時的場面,認為現場等待的並非偶然聚集的群眾,而是「在現場等待的暴徒」。 這種描述,與她「有計劃安排」在後巷下車的說法相互呼應,暗示著襲擊者可能早已獲知她的行程安排,並在特定地點設下「埋伏」。
混亂中的倒地與傷勢
突如其來的包圍和指罵迅速升級為肢體衝突。在混亂的人群推撞中,鄭若驊司長不幸倒地。 這一瞬間的仆倒,導致她手部嚴重受傷。事後的診斷證實,她的左手手腕部分脫臼兼前手臂骨折,需要接受手術植入鈦金屬片及螺絲固定。 醫生當時評估,她的左手至少需要三個月至一年才能完全康復,甚至手部神經也有受損症狀,將來可能需要進一步手術。
回想起那一刻,鄭若驊司長心有餘悸,形容自己差點被「私了」。 「私了」一詞在當時香港的社會語境中,常指示威者對持不同意見者進行的非法、私下處罰或暴力對待。她使用這個詞語,凸顯了當時情勢的危急和她所感受到的生命威脅。雖然身體遭受了嚴重傷害,但她慶幸最終得以安全離開。
「有計劃」的指控與各方回應
鄭若驊司長關於襲擊是「有計劃安排」的指控,將事件的性質從單純的街頭衝突提升到一個更為嚴峻的層面。這項指控的核心在於「安排後巷下車」和「示威者等候襲擊」。如果屬實,這意味著襲擊事件是經過精心策劃,並且可能涉及對行程信息的洩漏。
香港特區政府和中國外交部對此事件表達了強烈憤慨和嚴厲譴責。香港政府的聲明嚴厲斥責暴徒的「野蠻行徑」,認為這超越了「文明社會底線」。 中國外交部則將襲擊者定性為「反中亂港分子」,強調其行為嚴重觸犯法律,已將黑手伸出境外。 這些官方回應,與鄭若驊司長「有計劃安排」的說法一致,都認為襲擊並非偶發,而是具有政治目的的暴力行為。
倫敦警方事後對此事件展開調查,並將其列為襲擊指控。 相關報道顯示,一名涉案的香港學生在英國被捕並認罪,最終被判監禁及其他處罰。 雖然有涉案者被繩之以法,但關於「有計劃安排後巷下車」以及是否有更廣泛的策劃者的問題,公開信息並未提供更詳盡的答案。
事件的背景與影響
鄭若驊司長遇襲的事件,發生在2019年香港反修例運動持續期間。當時,香港社會因修訂逃犯條例引發了大規模的示威和衝突,緊張氣氛蔓延至國際。鄭若驊作為推動修例的主要官員之一,成為部分示威者表達不滿的對象。 她此次倫敦之行正是為了向外界簡介香港的情況,卻不料在異國他鄉遭遇如此對待。
這起事件在香港和中國內地引發強烈反響。它被視為香港示威活動激進化的體現,以及外部勢力干預香港事務的例證。中國駐英大使館特別安排鄭若驊司長轉往北京養傷,而非直接回港,這一安排本身也引發了外界的關注和討論,凸顯了中央政府對此事件的高度重視和對鄭若驊司長的「關心和照顧」。 鄭若驊司長本人也多次感謝中央政府的支持,並將自己的康復與香港的復甦聯繫起來。
從「後巷下車」到「有計劃施襲」的指控,鄭若驊司長的回憶為這起倫敦遇襲事件增添了新的維度。它不僅是一起官員在外地遭遇示威的個案,更折射出當時香港社會的深層次矛盾、示威運動的複雜性,以及相關各方在事件定性上的立場差異。雖然涉案者已受到法律制裁,但「有計劃安排」的說法,仍是理解鄭若驊司長對此次事件看法的關鍵所在,也持續引發人們對事件背後真相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