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演唱會詐騙頻傳? 警聲百二秒揭秘防騙攻略

近期網購及搶購演唱會門票的詐騙手法層出不窮,許多民眾因一時不慎而落入陷阱,蒙受財物損失。為有效防範此類詐騙,警方與相關單位不斷宣導最新詐騙手法及因應之道,旨在提升民眾的警覺性,避免成為下一個受害者。

網購陷阱:從低價誘惑到假冒客服

網購詐騙手法多樣,最常見的是利用「低價誘惑」吸引消費者。詐騙集團常在社群媒體或拍賣網站上,以遠低於市價的價格刊登熱門商品廣告,例如新款手機、限量球鞋、名牌包,甚至是備受矚目的演唱會門票。當民眾被低價吸引而下單後,詐騙者會要求私下交易,例如透過LINE或Messenger聯繫,並要求先行匯款。一旦款項到手,賣家便會失聯,或寄出劣質商品。

另一種新興的詐騙手法是「假買家騙賣家」。詐騙集團會鎖定在社群平台販售二手商品的賣家,假冒買家表達購買意願,並要求透過特定平台交易。接著,他們會假冒銀行客服,聲稱交易異常、需要「託運認證」、「實名認證」或「開通金流服務」,並誘導賣家進行螢幕分享。詐騙者利用螢幕分享的機會,盜取賣家的網銀帳號密碼及OTP驗證碼,進而盜領帳戶內的資金。

此外,還有所謂的「三角詐騙」,詐騙集團會利用評價良好的賣家帳號,竊取其收款帳戶資訊。接著,他們再自行創設拍賣帳號,冒用該賣家的名義販售商品。當有買家下標時,詐騙集團會提供給買家該賣家的收款帳戶資訊。買家付款後,詐騙集團會要求原賣家出貨,聲稱已付款,導致買家收不到貨,而賣家雖收到款項卻寄出商品給詐騙集團,帳戶因此被警示。

演唱會門票詐騙:黃牛話術與假讓票陷阱

近期演唱會熱潮,也讓詐騙集團覬覦。許多人為了搶購熱門演唱會門票,不惜透過非官方管道購買。常見的演唱會門票詐騙手法包括:

  • 假讓票,真騙錢:詐騙者常以「佛心讓票」或「原價轉售」為名,聲稱自己因故無法前往而願意讓出票券。他們會要求買家先匯款,並承諾事後提供取票序號或實體票券。然而,匯款後賣家便會消失無蹤,或者提供無效的票券代碼。有時甚至會以需要驗證或保留優先購票權為由,要求買家先行匯款。
  • 票券代碼無效或已退票:詐騙者出售看似有效的票券,但實際上該票券已被退票或無效化。直到演唱會當天到場才發現無法入場。
  • 偽造購票證明或截圖:詐騙者可能提供仿真度極高的「票根截圖」或偽造的購票證明,甚至聲稱擁有內部管道或特定座位。一旦買家匯款,對方即失聯。
  • 私下交易無保障:許多詐騙案發生在透過LINE、Messenger等通訊軟體私下交易的過程中,這種方式缺乏第三方支付的保障,一旦發生糾紛,求助無門。

警方提醒與防詐對策

面對層出不窮的詐騙手法,警方及相關單位提供了多項防範建議,以保護民眾財產安全:

  • 慎選交易平台與賣家:網購時務必選擇信譽良好、有第三方支付保障的正規平台,並仔細查核賣家評價。避免與賣家私下聯繫交易,更不要輕易點擊來路不明的連結或下載可疑APP。
  • 對低價促銷提高警覺:任何標榜「無需成本」、「保證獲利」、「每月穩賺」的機會都應視為詐騙。對於遠低於市價的商品或票券,更應提高警覺,避免貪圖便宜而上當。
  • 保護個人資訊與帳號安全:絕對不要將個人帳號、密碼、驗證碼等敏感資訊告知陌生人,也不要隨意提供個人資料。啟用帳戶的雙重驗證功能,以防帳號被盜用。
  • 拒絕不明操作要求:對於任何要求進行「螢幕分享」、「託運認證」、「實名認證」、「解除分期付款」或提供驗證碼的操作,都應嚴加拒絕。銀行或官方機構通常不會透過電話或非官方管道要求提供這類資訊。
  • 匯款前務必查證:在匯款前,務必再次確認交易對象的身份與商品資訊。若對交易有任何疑慮,可立即撥打165反詐騙諮詢專線查證。
  • 演唱會門票購買建議:購買二手票券時,盡量選擇官方授權的售票平台,或透過有買家保障機制的平台交易。若非必要,避免私下交易,並盡量爭取面交或貨到付款的機會。

透過警方與相關單位的努力宣導,並結合民眾自身的警覺性與防範意識,才能有效減少詐騙案件的發生,共同建立一個更安全的網路交易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