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首次公開募股(IPO)市場正經歷一場顯著的復甦,集資額屢創新高,顯示其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僅穩固,更有望重振昔日「集資王」的輝煌。此番復甦不僅反映了全球經濟的逐步回暖,更離不開一系列政策支持與市場結構的優化。
政策東風助燃IPO市場 पुनर्जागरण
自2024年以來,香港IPO市場的活力可謂顯著增強。根據安永的報告,2025年上半年,香港IPO活動表現搶眼,貢獻了全球總集資額的24%,與A股合計佔全球總集資額的33%,更憑藉140億美元的集資規模登頂全球。 這一成績與前幾年相比可謂天壤之別,顯示出市場強勁的反彈勢頭。
多項關鍵因素推動了這一輪復甦。首先,中國證監會推出的一系列加強香港金融市場的措施,包括支持符合條件的內地行業龍頭企業赴港上市融資,極大地提振了市場信心。 其次,香港交易所的上市制度改革,例如引入針對特專科技公司(如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規則》第18C章,為創新企業提供了更便捷的上市通道,有效拓寬了融資渠道。 這些措施旨在吸引更多具潛力的新經濟公司,從而優化上市公司的結構。
此外,全球利率見頂回落的預期,也為IPO市場注入了新的動力。 隨著資金成本的下降,投資者信心得以恢復,對新股的投資意願增強,尤其青睞科技、綠色金融及消費品等行業。 這種市場情緒的回暖,加上內地企業積極通過「A+H」雙平台佈局國際化,進一步推升了香港IPO市場的熱度。
集資王歸位,結構優化顯成效
從數據來看,香港IPO市場的復甦是多方面的。2024年全年,香港IPO集資額達到875億港元,較2023年大幅上升89%,全球排名第四。 而到了2025年上半年,香港IPO數量同比增長33%,集資額更同比飆升711%,躍居全球首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超大型IPO(如寧德時代)的成功上市,成為推動集資規模登頂全球的關鍵力量。
結構方面,香港IPO市場正逐步從傳統經濟轉向新經濟。新能源、資訊科技及電訊服務、零售消費品及服務等行業成為市場焦點。 特專科技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數量顯著增加,這得益於上市規則的放寬和對創新企業的支持。 這些新經濟企業的湧現,不僅為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讓香港的資本市場更加多元化和具備國際競爭力。
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穩固,挑戰與機遇並存
儘管近年來受到地緣政治和經濟不確定性的影響,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並未動搖,反而因應挑戰不斷優化。 《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顯示,香港的總排名重返全球第三,並在亞太區位居首位,在投資管理、保險業等領域更是名列前茅。 這反映了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角色的獨特價值,以及其堅實的金融基礎和監管優勢。
展望未來,香港IPO市場的發展仍充滿潛力。大量企業正積極申請上市,其中不乏具備潛力的科技和創新公司。 隨著內地經濟的持續發展和金融互聯互通的深化,香港將繼續發揮其連接中國內地與全球資本市場的橋樑作用。
然而,挑戰依然存在。全球經濟前景不明朗、地緣政治風險以及市場競爭,都可能影響香港IPO市場的長期穩定性。 因此,香港需要繼續深化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吸引更多優質企業上市,並積極拓展多元化的融資工具和服務,以鞏固和提升其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總結而言,香港IPO市場正經歷一場成功的「重生」,憑藉政策支持、結構優化以及自身獨特的優勢,成功洗刷了「國際金融中心遺址」的污名。在可預見的未來,香港有望繼續扮演「集資王」的角色,為全球企業提供重要的融資平台,並鞏固其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