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製造業的機遇與挑戰:現狀與未來路徑探析
隨著全球供應鏈重組與「中國+1」策略的推動,越南作為東南亞新興製造中心,吸引了大量外資與產業遷移。然而,這個「世界工廠2.0」的定位正面臨諸多內外挑戰,從美國加徵高關税、勞動力成本上升,到政策激勵不足和供應鏈不完善,都讓越南製造業陷入兩難。本文將從多角度解析越南製造業當前困局、未來發展的可能方向與策略。
—
一、外部壓力與內部困境:越南製造業的現實寫照
越南製造業的最大剋星之一,是美國的高關稅政策。美國針對越南產品加徵46%的懲罰性關稅,導致不少原本為了避開中美貿易戰而遷往越南的中國廠商,也陷入「高成本+新關稅」的雙重打擊。越南本地生產成本相較中國尚高,包括工資上升、原物料及能源價格飆升,使得利潤空間大幅壓縮。在此情勢下,許多中國製造商往越南移廠的初衷未能實現預期的成本優勢。
同時,越南政府新施行的全球最低稅率15%,在未及時配合財政激勵措施,導致許多跨國企業降低在越南的投資意願,像富士康、仁寶、廣達等大廠紛紛擱置擴廠計畫。加上技術工人匱乏,外資對越南製造業的信心受到影響,進而轉投資至同為東南亞的馬來西亞等國。
—
二、內需電商崛起:越南消費市場的新動力
儘管面臨制造業困境,越南的零售及電商市場卻在迅速崛起。根據METRIC的報告,2024年前三季度越南五大電子商務平台交易額達到227.7萬億越南盾,同比增長37.66%。Shopee、Lazada、TikTok Shop等平台活躍,顯示出消費升級正在改變越南經濟結構。
電商的蓬勃發展不僅帶動零售商品的多元化,也讓製造業有機會向本地消費市場轉型,打造以「內銷驅動+出口製造」雙輪驅動的新格局,類似發達市場的產業演進路徑。
—
三、越南製造業轉型需深耕本地供應鏈
越南學者及業內人士呼籲政府推動「進口替代」政策,減少對進口零組件的依賴,建立完善的本地供應鏈體系。這不僅可以降低生產成本,也有助於提升越南製造業的韌性與自主性。
建立零件生產基地、培育技術人才、鼓勵研發創新,成為越南未來工業升級的關鍵。越南經濟大學講師阮克毅指出,政府應鼓勵零件產業投資,推動生產衛星體系,從而帶動製造業整體升級。
—
四、對台商的啟示:慎重評估越南投資環境
受美中貿易戰及全球供應鏈重組影響,部分台商陸續將生產線轉往越南,但與中國成熟的製造環境相比,越南的基礎設施、市場法規、勞動力培訓等仍有差距。專家建議台商應全方位評估當地風險,如政策不確定性、行政效率及文化差異,並做好長期投入的準備。
在越南第三期生產線順利投產的正隆等企業身上,可見持續克服行政法規等挑戰技術,仍可實現增長。台商應結合自身優勢與當地情況規劃分散布局,而非盲目跟風。
—
五、未來展望與策略建議
越南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仍具備一定競爭力,尤其在勞動力成本、地理位置及政策支持等方面仍有吸引力。但要真正突破目前困局,需多管齊下:
– 政策層面:越南政府應加強產業激勵與補貼發放,提高透明度與行政效率,出台長遠且穩定的產業扶持政策。
– 產業升級:加大技術創新與人才培養投入,發展高附加值產業,擺脫低價勞動力競爭。
– 供應鏈本地化:推動本土零組件及中間產品生產,降低供應鏈風險。
– 市場多元化:結合電商平台發展本地消費市場,實現出口與內需雙輪驅動。
– 企業策略:企業應針對成本、風險與市場潛力做精準評估,靈活調整投資佈局,利用區域經濟合作趨勢,降低政策與貿易風險。
—
結語:越南製造業的突破與再出發
越南作為新興製造中心,正處於歷史拐點。從吸納外資、勞動力優勢,到電商消費升級,無疑展現巨大的發展潛力。但高關稅壓力、政策不確定、成本上升等問題亦不可忽視。
唯有建立更完善的本地供應鏈體系,深化產業結構調整,並以積極穩健的政策激勵配合多方企業的創新投資,越南才能化挑戰為機遇,走出屬於自己的未來之路,真正成為全球下一個重要的製造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