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安法》五年:香港七一新常態下的挑戰與轉變

香港《國安法》自2020年6月30日實施以來,已走過五個年頭。這部法律的出台,標誌著香港社會治理進入新階段,也引發了廣泛的討論與爭議。隨著今年「七一」回歸紀念日的到來,回顧《國安法》五年的影響及其對香港未來發展的意義,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本文將從社會秩序改善、法律爭議與人權挑戰,以及政治生態變遷三方面探討香港如何迎接這個特殊時刻。

首先,《國安法》的實施在某種程度上帶來了社會秩序的表面穩定。2019年「修例風波」期間,香港社會經歷了一段時期的動盪,不少市民對於社會治安感到擔憂。大律師馬恩國曾表示,當時出門需要考量交通工具的安全性,晚上則盡量避免外出,以防發生難以預料的衝突事件。然而,自《國安法》頒布後,社會上大規模的暴力事件和騷亂確實有所減少,城市恢復相對平靜,部分人士將其視為維護公共安全的一項重要舉措。教育大學相關研究中心負責人顧敏康亦曾以「定海神針」來形容該法律,強調其在穩定社會秩序上的作用。

然而,在法律層面上,《國安法》也持續引起爭議和批評。國際特赦組織的報告指出,自2020年至2025年間,已有不少人士因涉嫌違反《國安法》及其他相關條例而被拘捕或起訴。報告中特別提到,有相當比例的案件被認為可能存在錯誤定罪的情況。此外,許多被告在審訊前需要面對長時間的羈押,且獲得保釋的機會相對渺茫。一些人權團體認為,《國安法》在一定程度上侵蝕了香港原有的言論自由和司法保障制度,使得香港居民在表達意見時,可能會感受到無形的壓力。這些指控凸顯了《國安法》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可能存在的人權風險,引發了國際社會對於香港人權狀況的關注。

在政治生態方面,有人認為,《國安法》的出台,對香港原有的政治體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一方面,部分民主派議員因被認為威脅國家安全而失去資格,甚至遭到判刑。另一方面,選舉規則也進行了相應的修改,強調參選者需要符合所謂的「愛國者」標準。這些舉措被一些人批評為削弱了立法機構的多元性,使其功能有所弱化,並將其比喻為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式的橡皮圖章。此外,立法會的投票率也創下新低,反映出部分市民對於參與政治的熱情有所降低。這種政治環境的轉變,可能會影響公眾對於政府的信任度,以及參與公共事務的意願,外界也因此質疑香港的自治空間是否正在逐漸縮小。

展望未來,今年的七一是檢視過去五年所取得的成果,以及所面臨挑戰的重要時刻。《國安法》的支持者認為,這部法律恢復了社會的穩定,並有助於提升香港的經濟競爭力。例如,2025年世界競爭力報告中,香港的排名躍升至全球前列,就被視為一項佐證。支持者同時強調,應堅持依法治港的原則,不動搖維護國家安全的決心。然而,人權團體呼籲各方應正視香港在言論自由方面所面臨的挑戰,並加強司法透明度,以避免為了短期的穩定而犧牲了基本權利。在全球地緣政治局勢複雜的背景下,如何在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以及尊重多元聲音之間取得平衡,將是未來政策制定者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總而言之,《香港國家安全法》實施五周年,既見證了一段社會由亂轉治的歷程,也暴露出人權和民主制度上的一些矛盾。在迎接今年七一之際,全港上下應深入思考,如何在保障國家安全和維護市民基本自由之間尋求一個合理的平衡點,使香港能夠實現長遠的繁榮穩定,同時保持其獨特的活力和多元價值觀。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推動依法治港固然重要,但唯有兼顧公平正義和人文關懷,才能贏得更多市民的認同,共同創造美好的未來。

資料來源:

[1] www.locpg.gov.cn

[2] www.amnesty.org

[3] www.thenewslens.com

[4] www.info.gov.hk

[5] news.sina.com.cn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