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龍批大國關稅是勒索」

馬克龍批評美國關稅政策:關稅成為「勒索」工具的本質剖析

在國際貿易緊張情勢持續升溫的背景下,法國總統馬克龍於2025年6月30日在西班牙塞維利亞召開的「發展籌資問題國際會議」上公開批評美國的貿易政策,強烈指責以美國為代表的強權國家對他國徵收高額關稅,形同「經濟勒索」。此番言論引起各界高度關注,不僅反映了歐洲與美國在貿易政策上的摩擦,也凸顯出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脆弱處境。

高關稅背後非貿易平衡,而是政治工具

馬克龍在演講中指出,美國自2025年4月2日起,對包括歐盟、加拿大、中國等多國徵收10%至50%不等的關稅,隨後儘管宣布部分關稅暫緩90天,卻未改變這些關稅在本質上的「勒索」屬性。從其措辭來看,馬克龍並未單純批評關稅增加的經濟負擔,而是質疑其背後的動機,認為這不是真正意圖達成國際貿易平衡的措施,而是一種強國利用經濟力量強迫他國讓步的政治槓桿。

這種觀點與舉世矚目的國際貿易秩序理念存在著明顯衝突。國際社會普遍希望透過自由化和公平化的貿易條款,促進全球經濟整合與各國共同繁榮,但特朗普政府此般貿易措施却被視為破壞此一理念。關稅成為單純用來施壓國際政治談判的一種工具,而非促進互惠互利的經濟政策。

對發展中國家傷害尤深:根深蒂固的經濟不平等

馬克龍進一步強調,此類關稅政策對發展中國家造成沉重的經濟打擊,是全球貿易體系不公的具體表現。許多新興經濟體依賴出口來推動經濟增長,一旦面臨高關稅壁壘,其產品競爭力大幅下降,出口下滑,並引發連鎖的經濟失衡與社會問題。

從歷史和現實來看,關稅「勒索」強化了國際經濟格局的二元分化:發達國家掌握定規權和實力,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供應鏈中反覆承受壓力和剝削。馬克龍的言論隱含著促使國際社會重新反思全球化、公平貿易以及多邊主義的必要。

馬克龍言論的政治與外交意涵

雖然馬克龍並未在公開場合直接點名特朗普政府,但輿論普遍認為其言論針對的正是美國政策。這反映出法國及歐盟與美國在貿易政策上的深刻分歧,也指出了歐洲試圖在多邊貿易體系中維護自身利益的決心。

另一方面,這種公開批評在美歐關係中增添了新的摩擦點,可能激化雙方在世貿組織、國際談判等多邊平台上的角力。對於馬克龍而言,這樣的言論一方面立場明確彰顯法國及歐盟對公平貿易的重視,另一方面也是向國際社會展示其在全球治理中的主導姿態。

結語:重新打造公平貿易體系的契機

馬克龍關於關稅作為「勒索」工具的批評,提醒全球各方重新思考當前國際貿易秩序的運作方式。自由與公平不應被強權的短視政策所掩蓋。對於國際社會而言,如何真正實現貿易的互惠互利、激勵多邊合作,以及兼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將是未來的重要課題。

在這場貿易政策的博弈中,馬克龍的聲音不僅是對美國政策的批判,更是對全球經濟公平正義呼喚的代表。唯有突破「關稅勒索」的窠臼,世界貿易才能回歸健康發展的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