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濫用:冰山一角下的社會問題
香港公屋資源珍貴,卻屢屢爆出濫用個案,令人扼腕。近期,瞞報內地物業的公屋住戶事件再次引起社會關注,更揭露出冰山一角下的公屋資源錯配問題。政府近年雖加強打擊力度,但仍有住戶鋌而走險,反映出制度上仍存在漏洞,需要更全面的檢視與改革。
瞞報內地物業:數字背後的警訊
根據房屋署的資料,2024/25年度已確認有26個租戶申請公屋時瞞報擁有內地住宅或非住宅物業,房協亦查獲16宗類似個案。這些個案中,有住戶隱瞞擁有兩個內地住宅物業,甚至有隱瞞擁有商鋪。這些數字不僅顯示部分公屋住戶的誠信問題,更突顯現行申報制度的不足。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數字可能僅僅是冰山一角。申訴專員公署的報告指出,有住戶瞞報物業及租金收入長達17年,直到隨機抽查才被揭發。這類長期瞞報的個案,對公屋資源的侵蝕極為嚴重,也對其他苦苦等待公屋的市民極不公平。
多管齊下:政府打擊濫用的措施
面對日益嚴重的公屋濫用問題,政府近年來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打擊力度:
- 加強申報要求: 2023年起,房委會要求公屋租戶每兩年申報一次居住情況及是否擁有香港住宅物業,並授權房委會可向有關政府部門及公/私營機構查核租戶資料。
- 善用科技網上巡查: 房署加強網上巡查及媒體監察,成功收回被濫用的公屋單位。
- 主動調查: 房屋署會透過主動巡查和審查機制,並透過致函內地不同省市及澳門機構查詢,以偵察瞞報個案。
- 獎勵舉報制度: 對於成功舉報濫用公屋個案的人士,房署設有獎勵制度。
- 加強懲罰力度: 對於被終止租約的前公屋租戶,五年內禁止再申請公屋。
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震懾作用,例如,首兩輪申報就有約5900個住戶主動交回或被收回單位。然而,從瞞報個案仍層出不窮的情況來看,現有措施仍有改進空間。
制度漏洞:如何更有效地堵截?
儘管政府加強了打擊力度,但公屋濫用問題仍然存在,這暴露出制度上的一些漏洞:
- 申報制度的局限性: 現行申報主要針對香港的物業,對於海外,特別是內地的物業,核查難度較高,導致瞞報有機可乘。
- 抽查機制的不完善: 隨機抽查的覆蓋率有限,難以全面排查所有瞞報個案。
- 懲罰力度不足: 申訴專員公署指出,對濫用租戶的懲罰過輕,難以起到足夠的阻嚇作用。
- 舉報制度的限制: 舉報獎勵的金額可能不足以激勵市民積極舉報,且舉報人可能擔心遭到報復。
為更有效地堵截公屋濫用,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
- 加強跨境合作: 與內地相關部門建立更緊密的合作機制,加強對內地物業的核查力度。
- 完善抽查機制: 擴大抽查範圍,增加抽查頻率,並引入風險評估模型,重點抽查高風險的住戶。
- 提高懲罰力度: 對於瞞報物業、非法轉租等嚴重違規行為,應處以更嚴厲的懲罰,例如提高罰款金額、延長禁租期,甚至追究刑事責任。
- 完善舉報制度: 提高舉報獎勵金額,並建立完善的舉報人保護機制,鼓勵市民積極舉報。
- 善用科技: 應用大數據分析等科技手段,篩查可疑個案,提高偵查效率。
社會責任:共同維護公共資源
公屋資源是香港社會重要的安全網,保障基層市民的居住權益。打擊公屋濫用,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也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每一位市民都應該自覺遵守公屋的相關規定,誠實申報個人資料,不佔用不屬於自己的資源。同時,也應該積極舉報身邊的濫用個案,共同維護公共資源的公平分配。
長遠之計:增加供應才是根本
從根本上解決公屋濫用問題,除了加強打擊力度,更重要的是增加公屋供應。只有當公屋供應充足,才能縮短輪候時間,減少市民對公屋的需求壓力,從而降低濫用的動機。
政府應積極覓地建屋,加快公屋的興建速度,並推出更多元的房屋政策,滿足不同市民的居住需求。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居者有其屋的目標,讓每一位市民都能安居樂業。
結語:重塑公平公正的公屋制度
公屋濫用問題不僅關乎個別住戶的誠信,更關乎整個社會的公平正義。政府應痛下決心,從制度上堵塞漏洞,加強打擊力度,重塑公平公正的公屋制度。同時,每一位市民也應盡一份責任,共同維護公共資源,讓公屋資源真正惠及有需要的市民。唯有如此,才能建立一個更和諧、更公平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