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葵涌街市銀鱈魚水銀超標 停售處理」

銀鱈魚甲基汞超標事件追蹤:北葵涌街市個案分析

事件始末:從恆常監測到超標警報

2022年7月,香港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物安全中心(以下簡稱食安中心)透過恆常食物監測計劃,在北葵涌街市一間商戶抽取了一個預先包裝的銀鱈魚樣本進行檢測。檢測結果顯示,該樣本的金屬雜質甲基汞含量超出法例標準。事件隨即引起公眾關注,並促使食安中心立即採取行動,包括指令涉事商戶將受影響批次產品停售及下架,以保障市民的健康。

甲基汞:隱藏在美味背後的風險

甲基汞是一種毒性較強的水銀形態,主要透過食物鏈進入人體。魚類,尤其是大型掠食性魚類,例如銀鱈魚,容易積累較高濃度的甲基汞。長期或大量攝入甲基汞可能對人體造成損害,特別是對孕婦、哺乳期婦女和幼童,甲基汞可能影響胎兒及嬰幼兒的腦部和神經系統發育。對成人而言,過量攝入甲基汞可能損害視力、聽覺、肌肉協調性等。

超標細節:超出法例標準一倍

根據食安中心的公布,涉事銀鱈魚樣本的甲基汞含量超出法例標準約一倍。具體而言,樣本含百萬分之一點二(1.2 ppm)的甲基汞,而法例標準為百萬分之零點五(0.5 ppm)。雖然超出標準的幅度看似不大,但長期或大量食用仍存在健康風險,尤其對於易感人群。

食安中心應對:停售、追查與風險評估

事件發生後,食安中心迅速作出反應,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 指令停售及下架: 第一時間指令涉事商戶停止售賣及下架受影響批次的產品,以防止更多市民接觸到受污染的銀鱈魚。
  • 追查來源: 積極追查有關產品的來源,以確定問題的根源,並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 風險評估: 評估事件對公眾健康的潛在風險,並向市民提供相關的健康建議,尤其針對孕婦、哺乳期婦女和幼童等易感人群。
  • 公佈資訊:及時向公眾公布檢測結果、涉事產品資訊和相關的健康建議,增加資訊透明度,讓市民能夠作出明智的選擇。

商戶反應與消費者權益

事件發生後,涉事商戶應積極配合食安中心的調查,並主動回收已售出的產品。同時,商戶應加強對供應商的監管,確保所售產品符合相關的食品安全標準。消費者方面,如已購買涉事批次的銀鱈魚,應立即停止食用,並可向商戶要求退貨或賠償。

食品安全:恆常監測與公眾意識

北葵涌街市銀鱈魚甲基汞超標事件再次提醒我們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政府應繼續加強對食品的恆常監測,確保市面上銷售的食品符合相關的安全標準。同時,應加強對市民的食品安全教育,提高公眾對食品風險的認識,讓市民能夠作出明智的選擇,保障自身的健康。

購買及食用魚類建議

一般而言,市民可以透過以下方式降低攝入過量甲基汞的風險:

  • 選擇魚類種類: 盡量選擇甲基汞含量較低的魚類,例如三文魚、沙甸魚等。避免過量食用大型掠食性魚類,例如銀鱈魚、劍魚、鯊魚等。
  • 控制食用量: 即使是甲基汞含量較低的魚類,也不宜過量食用。參考相關的健康建議,控制每週的魚類食用量。
  • 均衡飲食: 保持均衡飲食,攝取多樣化的食物,避免過度依賴單一種類的食物。
  • 特別人群注意: 孕婦、哺乳期婦女和幼童應特別注意魚類的選擇和食用量,避免攝入過量的甲基汞。

食安未來:科技應用與追溯系統

隨著科技的發展,未來可以應用更多先進的技術來提升食品安全監測的效率和準確性。例如,可以利用區塊鏈技術建立食品追溯系統,讓消費者可以追蹤食品的來源、生產過程和檢測報告。同時,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來預測食品安全風險,及早採取預防措施。

總結:警鐘長鳴,食安常在

北葵涌街市銀鱈魚甲基汞超標事件雖然只是一個個案,但它提醒我們食品安全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議題。政府、商戶和消費者都應共同努力,建立一個更安全、更可靠的食品供應鏈,保障市民的健康。只有不斷加強監測、提高意識、應用科技,才能讓市民吃得安心、吃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