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虛幣政策迷霧:是創新推手還是混淆視聽?

香港政府近期在數字資產政策上的調整,尤其是將「虛擬資產」轉變為更廣義的「數字資產」,引發市場與公眾對於虛擬貨幣與數字貨幣之間界線的混淆。這種名實不符的現象,不僅影響投資者理解,也可能對監管政策的落實帶來挑戰。本文將從香港最新政策背景出發,探討虛擬貨幣與數字貨幣的區別、香港政府相關法規演進,以及此一政策轉向對市場和監管環境所帶來的影響。

首先,2025年6月26日,香港特區政府發布了《香港數字資產發展政策宣言2.0》,明確提出由過去聚焦於「虛擬資產」向涵蓋範圍更廣泛的「數字資產」轉型[1]。這一改變並非單純詞彙替換,而是反映出監管視野從僅限於加密貨幣等鏈上原生代幣,拓展至包括穩定幣及各類實體資產代幣化表達。換言之,「數字資產」涵蓋了更多元且複雜的金融工具,有助於推動傳統金融業務與區塊鏈技術融合。然而,此舉也使得一般公眾容易將所有基於區塊鏈技術或電子形式存在的價值媒介混為一談,忽略了不同類型產品在風險、用途及法律地位上的差異。

其次,在具體監管措施方面,今年5月21日通過並於5月底正式生效的《穩定幣條例》為例,它建立起針對穩定幣發行人的牌照制度,加強儲備金管理和投資者保護[3]。這是全球首個針對法定儲備支持穩定幣全面監管框架之一,有助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但同時,由於穩定幣本質上屬於特定類型且受控較嚴格,其法律定位和運作機制與一般意義上的比特币等波動性較大的虛擬貨币截然不同。因此,如果政府或媒體未能清晰劃分兩者概念,很可能導致市場參與者誤解相關風險及合規要求。

再者,此次政策宣言2.0強調的是從探索階段走向系統性部署,即推動整個生態系統深化應用,包括跨境支付、零售場景以及傳統金融業務升級[1][3]。例如京東等大型企業已積極參加金管局推出的穩定币沙盒測試計劃,以促進商業應用落地[3]。然而,在快速推進創新應用同時,如果缺乏明確標準界說,很容易造成投資人、消費者甚至部分中小企業在選擇使用何種“數字”產品時陷入困惑。此外,不同產品背後涉及到不同程度的信息披露義務和風險承受能力要求,也需要有相應配套教育普及工作。

綜合而言,香港政府此次由「虛擬资产」到「数字资产」概念升級,是順應全球趨勢並力求打造國際領先創新中心的重要策略。然而,由此帶來名實不符問題不可忽視:若無清晰界線劃分和充分溝通解釋,不但會模糊公眾認知,更可能增加合規執行難度以及潛藏系統性風險。因此未來除了持續完善立法細則外,加強普惠性的教育宣導尤顯關鍵,以協助社會各界正確認識不同類型数字产品本質差異。同時,也期待港府能夠在保持靈活創新的前提下,更精準制定分類標準,使得名符其實成為推動金融科技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石。

總結而言,「虛擬貨幣難以完全等同于数字货币」,兩者在範疇、功能及法律定位上均有顯著差異,而香港最新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正是在嘗試填補這些空白並提升競爭力。但要避免因名稱混淆而引起誤解,需要多方協作共同努力,包括立法完善、市場自律以及大眾教育三方面同步推進。在全球加速邁向全面数字經濟的大潮中,一個清晰透明且切合實際需求的监管框架,是保障市場健康、有序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維護投資人權益的重要保障。

資料來源:

[1] finance.sina.com.cn

[2] www.scribd.com

[3] cn.cointelegraph.com

[4] dbzdk.com

[5] finance.sina.com.cn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