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越南聯手打擊中國轉口貨物」

美越貿易協議:劍指中國「洗產地」?

協議重點:關稅差異化與轉運條款

美國與越南達成的新貿易協議,核心內容在於對越南輸美商品實施差異化關稅。一般商品關稅設定在20%,但針對被認定為「轉運」的貨物,則課徵高達40%的關稅。此舉背後,顯然是美國意圖阻止中國商品經由越南「洗產地」,規避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的關稅。

「洗產地」:中美貿易戰下的灰色地帶

「洗產地」指的是將來自某個國家(通常是中國)的商品,經過在另一個國家(例如越南)進行簡單加工或重新包裝,冒充該國產品出口,以規避關稅或其他貿易限制。在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這種行為變得更加普遍,也引起了美國的高度關注。

美國的擔憂:越南對美出口激增與對華進口擴大

近年來,越南對美國的出口額大幅增加,與此同時,越南從中國的進口額也明顯擴大。美國懷疑,部分中國商品可能通過越南轉運至美國,以享受較低的關稅待遇。美越兩國數據顯示,越南從中國進口額與對美出口額的起伏幾乎一致,這更增加了美國的疑慮。

越南的承諾:加強管控與增加進口

為了換取關稅延後,越南承諾在2025年4月30日前完成多項任務,包括:將對美國商品的關稅降至0%;從美國增加進口200億美元;加強對來自中國的轉運貨物的管控。這些承諾顯示,越南有意配合美國,打擊「洗產地」行為,並藉此深化與美國的經貿關係。

協議影響:對中國出口商的挑戰與機遇

美越貿易協議對中國出口商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一方面,協議提高了經由越南轉運商品的成本,增加了規避關稅的難度。另一方面,部分中國企業可能考慮直接在越南投資設廠,以規避美國的關稅壁壘。此外,中國企業也可能調整出口策略,尋找其他途徑或市場,以降低貿易戰的衝擊。

中國的反制:反對犧牲自身利益的交易

針對美越貿易協議,中國強調反對任何犧牲中國利益達成的交易。北京可能採取多種手段反制美國的施壓,例如:對美國商品加徵關稅、限制美國企業在華投資、加強對越南商品的監管等。此外,中國也可能加強與其他國家的經貿合作,以分散風險,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

專家觀點:協議難防「洗產地」

儘管美越貿易協議旨在打擊「洗產地」行為,但專家指出,實際執行上可能存在困難。由於產地認定的複雜性,以及轉運途徑的多樣性,很難完全杜絕「洗產地」現象。此外,部分國家或地區可能為了自身利益,選擇配合中國企業進行「洗產地」,從而削弱美國的制裁效果。

對東協地區的影響:關稅適用性與貿易轉移

美越貿易協議中,對越南輸美商品課徵的20%關稅,可能適用於整個東協地區。這意味著,其他東協國家也可能面臨類似的關稅壓力,促使這些國家重新評估與美國的貿易關係。此外,部分原本在中國生產的訂單,可能轉移至東協其他國家,導致區域內貿易格局的變化。

美國的戰略意圖:圍堵中國與重塑供應鏈

美越貿易協議不僅僅是一項單純的貿易協定,更體現了美國的戰略意圖。美國希望通過與越南等國的合作,圍堵中國的經濟擴張,並重塑全球供應鏈,降低對中國的依賴。這項戰略不僅影響中美貿易關係,也將對全球經濟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

未來展望:貿易戰常態化與全球經濟碎片化

美越貿易協議是中美貿易戰持續升級的一個縮影。在可預見的未來,貿易戰可能成為一種常態,導致全球經濟碎片化,區域貿易集團興起,跨國企業面臨重新配置資源的挑戰。各國需要審慎應對,加強合作,共同維護全球貿易體系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