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發行寒冬:澳洲發行商揭秘生存困境

近年香港電影業界面臨嚴峻挑戰,多間電影院及院線相繼結業,市場氛圍被形容為「寒冬」。這不僅影響本地觀眾的觀影選擇,也波及海外發行商的生存狀況。澳洲從事香港電影發行的業者近日在SBS節目中分享了他們面對的困境與心聲,反映出整個產業鏈在逆境中的掙扎與期盼。本文將從香港院線現況、內地資本介入對市場的影響,以及海外發行商如何應對這一局勢三方面深入探討,剖析香港電影產業所處的環境與未來展望。

香港院線結業潮:寒冬真實寫照

近年來,香港多家電影院和院線因經營困難而陸續關閉,使得本地電影放映空間大幅縮減。這種情況被普遍視為「寒冬」象徵,不僅削弱了觀眾親身走進戲院支持港產片的機會,也使得整個生態系統陷入惡性循環。澳洲一家專注於引進香港電影的發行商曾穎詩指出,「歸根究底仍是需要觀眾」,無論是在港或海外,「都要身體力行去戲院支持香港電影」,才能讓港片持續生存下去[1]。

此現象背後有多重因素,包括數字串流平台興起改變消費習慣、疫情後人流回復緩慢,以及經濟壓力導致娛樂支出縮減等。此外,本土製作規模有限且題材受限,也令部分作品難以吸引廣泛群眾入場觀看。在缺乏足夠票房支撐下,影院不得不調整策略甚至退出市場,加劇了放映渠道萎縮問題。

中資介入:法律限制與市場考量

隨著中國內地企業逐步併購部分港資影院,有外界擔憂此舉可能會改變本土影片排片比例。然而,被問及此問題時,曾穎詩認為,由於香港法例已對影片題材設有限制,因此無論是港資還是中資經營,其實對排片影響並不大,更重要的是「考慮市場價值」[1]。

換言之,即使中資企業掌控更多放映渠道,他們也需依據票房潛力和觀眾需求決定上映內容,而非單純政治或文化因素左右。此外,中國內地龐大的娛樂工業體系和審查制度亦讓一些具爭議性的本土議題難以獲得主流推廣空間。因此,在全球化競爭激烈且成本高昂的大環境下,本土小成本製作往往只能依靠特定細分市場求生存。

海外發行商:堅守非主流路線 與觀眾共渡難關

澳洲作為華人移民聚居的重要國家之一,是許多港產片尋求海外曝光的重要窗口。然而當前情勢同樣嚴峻。曾穎詩坦言,她所引進到澳洲推廣的大多是聚焦於「香港本土議題」的小型獨立作品,而這些作品通常不是主流戲院願意排映的大製作。「為何其他大片商不選擇?因為不賺錢。」她強調[1]。

因此,海外發行商更依賴核心粉絲群和社區支持,希望透過口碑傳播帶動票房。他們呼籲更多華人乃至其他族裔觀眾親自走進戲院,用實際購票行動支持這些反映真實社會脈絡、富有文化價值的作品,以維繫一條活躍且多元化的藝術表達通路。同時,他們也嘗試利用數字平台輔助宣傳,但始終認為「靠觀眾才是真正能令影業及發行商生存下去」的不二法門[1]。

展望未來,要扭轉目前寒冬局面,需要政府、投資者、市場各方共同努力,包括提供政策扶持、鼓勵創新內容開發以及提升公眾文化參與度等。此外,新世代創作者如金像獎視覺效果團隊余國亮、林駿宇等仍在用有限資源創造驚艷視覺奇蹟,他們代表著希望所在,也是推動產業復甦不可忽視的新力量[4][5]。

總括而言,雖然當前形勢嚴峻,但只要能凝聚社會各界力量,共同促成良性循環——包括增加優質內容供給、多元渠道拓展以及最重要的一點:喚醒並維護真正熱愛港產片的人群基礎——相信香港電影仍有機會迎來新的春天。而澳洲等海外華語圈亦將繼續扮演重要橋樑角色,把屬於香江故事帶到更遠更廣闊的平台上。

資料來源:

[1] www.sbs.com.au

[2] www.youtube.com

[3] www.sbs.com.au

[4] www.sbs.com.au

[5] www.youtube.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