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男拉扯傳電擊聲 運輸署排隊黨月賺9萬」

運輸署排隊黨亂象:從MMA前傳到制度調整

近年來,香港運輸署牌照事務處外出現的「排隊黨」現象日益猖獗,甚至演變成肢體衝突。這些人長期盤踞在辦事處外,以代人排隊為業,收取高額費用。最近網路上瘋傳的一段影片,記錄了金鐘運輸署香港牌照事務處外,排隊黨成員為了爭奪「頭位」而爆發的衝突,宛如一場真實版的MMA(綜合格鬥)比賽,引發社會廣泛關注。這場衝突的背後,不僅僅是單純的利益之爭,更揭示了運輸署在制度設計上的漏洞,以及長期以來監管不力的問題。

排隊黨的生存之道:月入九萬的背後

根據香港01的報導,有排隊黨成員聲稱每月收入可達九萬港元。如此高的收入,對於許多香港市民來說,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他們利用了運輸署派籌制度的漏洞。運輸署為了應對市民對某些服務(例如申領駕照)的龐大需求,推出了派發即日籌的措施。然而,由於籌的數量有限,加上部分市民不願花時間排隊,便滋生了排隊黨的市場。排隊黨成員通常會在辦事處開門前數小時甚至通宵排隊,搶佔有利位置,然後將籌以高價轉售給有需要的市民。

其次,他們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產業鏈」。一些排隊黨成員扮演著「蛇頭」的角色,負責招募和管理排隊人員,並與他們分成利潤。另一些則負責在網路上或街頭招攬顧客,提供「代排服務」。這種分工合作的模式,使得排隊黨的運作更加高效和隱蔽。

此外,排隊黨還會利用一些灰色地帶,例如冒充他人身份排隊,或使用虛假文件等。這些行為不僅擾亂了公共秩序,也對其他市民造成了不便。

MMA前傳:利益衝突下的暴力事件

最近在網路上流傳的MMA影片,並非孤立事件。事實上,排隊黨之間的衝突時有發生,只是這次的事件更加激烈和公開。這些衝突的根源在於利益分配不均。由於排隊黨的收入主要來自於轉售籌號,因此誰能夠搶佔「頭位」,誰就能夠獲得更多的利益。

為了爭奪「頭位」,排隊黨成員之間往往會採取各種手段,包括插隊、推擠、甚至暴力威脅。這次的MMA事件,正是這種長期積累的矛盾的一次爆發。影片中,一名阿婆對另一名排隊黨成員大打出手,場面混亂不堪,令人震驚。

制度漏洞:運輸署的責任

排隊黨現象的猖獗,運輸署難辭其咎。現行的派籌制度存在明顯的漏洞,讓排隊黨有機可乘。

首先,籌的數量有限,供不應求。運輸署應該根據實際需求,增加籌的供應量,或者考慮採取其他方式,例如網上預約,以減少市民排隊的時間和成本。

其次,對於排隊黨的監管力度不足。運輸署雖然明文禁止轉售籌號的行為,但實際執行卻不夠嚴格。對於違規者,往往只是口頭警告,缺乏有效的懲罰機制。

此外,運輸署的信息透明度也有待提高。市民往往無法得知每日籌的派發情況,以及辦事處的繁忙程度,只能盲目地前往排隊。運輸署應該加強信息公開,讓市民可以更好地安排自己的時間。

如何調整:堵塞漏洞,保障市民權益

要有效解決排隊黨的問題,需要運輸署採取綜合性的措施,從制度、監管和信息透明度等方面入手。

首先,改革派籌制度。可以考慮採取實名制派籌,或者網上預約的方式,杜絕排隊黨轉售籌號的機會。同時,增加籌的供應量,以滿足市民的實際需求。

其次,加強監管力度。運輸署應該與警方合作,加大對排隊黨的巡查力度,對於違規者,處以嚴厲的罰款,甚至刑事處罰。

此外,提高信息透明度。運輸署應該在網站上公布每日籌的派發情況,以及辦事處的繁忙程度,讓市民可以更好地安排自己的時間。

最後,加強宣傳教育。運輸署應該向市民宣傳排隊黨的危害,鼓勵市民通過合法途徑辦理事務,不要助長排隊黨的氣焰。

前路漫漫:長效機制的建立

打擊排隊黨並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運輸署持之以恆的努力。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長效機制,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保障市民的權益。這不僅需要運輸署的積極作為,也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和監督。讓我們期待運輸署能夠痛定思痛,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還市民一個公平、公正的辦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