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建造業「有汗出無糧出」:困境、成因與解決之道
香港的建造業一直面臨著「有汗出無糧出」的問題,即工人辛勤工作後卻無法獲得應有的薪資。這種現象不僅損害了工人的權益,也影響了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積重難返的欠薪困境
近年來,香港建造業欠薪事件頻發,涉及金額巨大,受影響人數眾多。從啟德體育園到聯合醫院擴建工程,再到各區的私人地盤,都出現了工人被拖欠薪資的情況。這些事件不僅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也讓建造業工人對未來感到擔憂。值得注意的是,不僅基層工人受害,連供應商也可能被拖欠款項,可見問題的嚴重性。
分判制度下的層層剝削
「有汗出無糧出」的現象與建造業長期存在的分判制度密切相關。在大型工程中,發展商或總承建商通常會將工程分判給多個二判、三判甚至更低層級的判頭。這種層層分判的制度容易導致資金流動的延遲和截留,最終使得基層工人的薪資無法按時發放。一些不負責任的判頭甚至會惡意拖欠薪資或「走數」,讓工人血本無歸。如同龍七公所言,這種「大細糧」、「價低者得」及「多層分判」手法,有如層層剝削,基層工人利益最受損。
監管漏洞與執法不力
除了分判制度的問題外,監管漏洞和執法不力也是導致欠薪問題的重要原因。儘管香港有相關法例保障工人的權益,但實際執行過程中存在許多困難。例如,勞工處的人力資源有限,難以對所有地盤進行有效的監管。此外,即使發現欠薪行為,相關的處罰力度也相對較輕,難以起到震懾作用。根據資料顯示,去年欠薪判處的罰款甚至創下三年新低,這無疑助長了部分不良僱主的僥倖心理。
草案的限制與潛在漏洞
《建造業付款保障條例草案》旨在通過立法手段保障工人的薪資權益,但該草案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草案只規管總承包合約價值不少於500萬元,貨品或服務提供合約價值不少於50萬元,這意味著一些小型工程或合約可能無法得到保障。此外,一些不良承建商或分判商可能會通過分拆合約等方式,逃避法例的規管,使得草案的實際效果大打折扣。
政府的財政投入與行業困境
儘管政府近年來持續增加對基本工程的投入,但建造業仍然面臨著經濟壓力。私人建造業市場的放緩導致工程量下降,使得許多承建商和判頭的資金周轉困難。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企業可能會選擇拖欠薪資來緩解自身的財務壓力,進而加劇了「有汗出無糧出」的問題。
工人自救與社會支持
面對欠薪困境,建造業工人往往需要通過各種方式來維護自己的權益。他們可能會組織起來,向勞工處投訴、向傳媒求助,甚至採取堵路等激烈的抗議行動。建造業總工會等工會組織也會為工人提供法律諮詢和支援,幫助他們追討欠薪。然而,這些努力往往只能解決個案問題,難以從根本上改變整個行業的欠薪現狀。
改善行業生態的建議
要解決香港建造業「有汗出無糧出」的問題,需要政府、業界和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結語:構建健康的建造業生態
「有汗出無糧出」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它反映了香港建造業長期存在的結構性矛盾和監管漏洞。只有通過政府、業界和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構建一個更加公平、公正、健康的建造業生態,讓每一位辛勤付出的工人都能夠獲得應有的報酬和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