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私隱危機:八宗事故敲響警鐘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近期公布了八宗違反《私隱條例》的資料保安事故,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這些事故不僅涉及多個行業,更暴露出企業和機構在保護個人資料方面存在的嚴重漏洞。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些事故頻發?我們又該如何加強防範,守護我們的個人資訊?
程序出錯與疏忽:資料外洩的罪魁禍首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鍾麗玲指出,此次公布的八宗事故,主要原因皆為工作程序出錯或員工疏忽大意。這意味著,許多機構雖然制定了相關的私隱保護程序,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員工並未嚴格遵守,導致資料外洩。例如,運輸署職員在發出郵遞文件時,未按照既定的摺信要求,使信封上的身份證號碼外露。又如,有保險公司將客戶的身份證副本當作環保紙重用,這些都是本不該發生的錯誤。
冰山一角:資料外洩事故恐被低估
這些被曝光的事故,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數據顯示,去年香港涉及學校及非牟利機構違反專員發出的執行通知的資料外洩事故,按年增加近一倍半。這顯示資料外洩問題日益嚴重,且可能存在大量未被發現或未被報告的案例。
多重漏洞:黑客入侵、系統錯誤與人為疏失
資料外洩的原因多樣,除了員工疏忽外,還包括黑客入侵、遺失文件或便攜式裝置、經電郵、郵遞或傳真意外披露個人資料、僱員違規、系統錯誤設定等。其中,黑客入侵是常見的資料外洩途徑。香港連鎖沖印店快圖美去年就曾遭受勒索軟件攻擊,導致超過六十萬客戶資料外洩。
政府與企業的責任:加強防護,刻不容緩
面對日益嚴峻的私隱洩露風險,政府和企業都肩負著重要的責任。政府部門應以身作則,嚴格遵守《私隱條例》,加強資訊科技系統的保安,並定期進行風險評估和審計。企業則應建立完善的私隱保護制度,加強員工培訓,提高其私隱保護意識。此外,企業還應積極採用先進的資訊安全技術,例如數據加密、防火牆等,以防止黑客入侵。
個人如何自保:提高警覺,謹慎行事
除了政府和企業的努力外,個人也應提高警覺,保護自己的個人資料。在提供個人資料時,應謹慎選擇可信賴的機構或平台。在網上購物或使用社交媒體時,應注意保護個人帳戶安全,避免使用弱密碼,並定期更改密碼。此外,還應注意保護自己的電子設備,防止病毒感染或資料外洩。
強化監管與懲罰:提升違規成本
現行的《私隱條例》雖然對個人資料的保護作出了規定,但對於違規行為的懲罰力度仍有待加強。為了有效震懾違規行為,應考慮提高罰款金額,甚至追究相關責任人的刑事責任。此外,還應加強對企業和機構的監管,定期進行私隱保護審計,確保其遵守相關規定。
數據安全套裝:中小企的福音
針對中小企在數據安全方面的不足,私隱專員公署將推出免費「數據安全」套裝,協助有關機構及中小企加強保障數據安全。這項措施有望提升中小企的數據安全水平,降低資料外洩的風險。
亡羊補牢:及時止損與彌補
一旦發生資料外洩事故,企業或機構應立即採取措施,控制事態發展,並及時通知受影響的個人。此外,還應積極配合私隱專員公署的調查,並根據調查結果,完善私隱保護制度,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保護私隱,人人有責
在資訊時代,個人資料的保護至關重要。政府、企業和個人都應共同努力,加強防範,共同構建一個安全可靠的資訊環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享受資訊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守護我們的個人私隱,維護我們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