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PH8鹼性水含致病菌 百佳下架食安中心呼籲勿飲用」

飲用水安全亮紅燈:菌量超標事件深度解析

飲用水安全問題一直備受關注,近期澳門市政署的檢測結果顯示,市面上部分桶裝水及瓶裝飲用水的含菌量超標,引發了公眾的擔憂。這不僅關係到消費者的健康,也對相關產業的信譽帶來了衝擊。本文將深入分析此次事件,探討超標原因、潛在風險以及應對措施。

兩款飲用水的危機:大腸菌群與銅綠假單胞菌

根據新華澳報及澳廣視新聞的報導,此次被檢出問題的飲用水主要有兩款:

  • 「長命水村飲用天然水」(桶裝水):檢出大腸菌群含量不合格,產地為廣東中山,容量為18.9升,日期為2025年5月23日。
  • 「PH8 Natural Alkaline Spring Water」(瓶裝水):檢出銅綠假單胞菌含量不合格,產地為澳洲,容量為1.5升,批次為B/B 09/05/26 PKD09/05/24 B.09。

市政署已勒令相關零售商及批發商停售、回收及銷毀涉事批次的產品,並呼籲市民停止飲用。值得注意的是,另一款澳門本地生產的「澳純」桶裝水,也曾被檢出大腸菌群、銅綠假單胞菌含量超標,但涉事批次主要供應政府部門及商業機構,並未流入市面零售。

大腸菌群與銅綠假單胞菌:健康隱患

大腸菌群與銅綠假單胞菌都是常見的環境微生物,它們的存在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

  • 大腸菌群: 大腸菌群並非單一細菌,而是一群在人和動物腸道中常見的細菌。雖然大多數大腸菌群對人體無害,但部分種類可能引起腹瀉、嘔吐等腸胃不適症狀,特別是對於免疫力較弱的嬰幼兒、老年人或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可能導致更嚴重的感染。
  • 銅綠假單胞菌: 銅綠假單胞菌廣泛存在於水、土壤和醫院環境中,是一種條件致病菌。對於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來說,感染風險較低,但對於免疫力低下或患有囊胞性纖維症等疾病的患者,可能引起肺炎、尿路感染、皮膚感染等,甚至導致敗血症等嚴重併發症。

追根溯源:超標原因剖析

飲用水中檢出大腸菌群或銅綠假單胞菌,通常與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有關:

  • 水源污染: 水源受到糞便、污水或其他有機物污染,可能導致大腸菌群超標。而銅綠假單胞菌也可能存在於水源中,特別是在潮濕的環境下更易繁殖。
  • 生產過程污染: 包裝飲用水在生產過程中,如果衛生條件控制不嚴格,例如設備清潔消毒不徹底、操作人員衛生習慣不良等,可能導致細菌污染。
  • 包裝材料污染: 包裝材料本身可能存在細菌,或者在運輸、儲存過程中受到污染,進而影響飲用水的品質。
  • 儲存環境不當: 飲用水儲存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中,容易滋生細菌。
  • 具體到本次事件,根據現有資料,尚無法確定具體原因。但可以推測,「長命水村飲用天然水」的大腸菌群超標,可能與水源或生產過程中的糞便污染有關。而「PH8 Natural Alkaline Spring Water」的銅綠假單胞菌超標,則可能與水源、生產過程或包裝材料受到環境微生物污染有關。此外,澳純桶裝水事件可能反映了本地生產商在生產管理方面存在漏洞。

    多管齊下:應對與預防策略

    面對飲用水安全問題,需要政府、企業和消費者共同努力,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

  • 政府加強監管: 市政署應持續加大對市面桶裝和瓶裝飲用水的抽檢力度,定期公布檢測結果,並對違規企業嚴厲處罰。同時,應加強對飲用水生產企業的衛生監督,督促其建立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確保生產過程符合衛生標準。
  • 企業嚴格自律: 飲用水生產企業應嚴格把控水源品質,加強生產設備的清潔消毒,規範操作流程,確保產品符合國家標準。同時,應建立完善的追溯體系,一旦發現問題,能夠及時追溯到源頭並採取相應措施。
  • 消費者提高警惕: 消費者在購買飲用水時,應選擇信譽良好的品牌和正規銷售渠道,注意查看產品的生產日期、保質期等資訊。開封後的飲用水應儘快飲用完畢,避免長時間儲存。
  • 加強科普宣傳: 政府和媒體應加強對飲用水安全知識的科普宣傳,提高消費者的安全意識,讓消費者了解飲用水安全風險和應對措施。
  • 結語:守護飲水安全,共築健康防線

    飲用水安全是關係到民生福祉的重要問題,需要政府、企業和消費者共同努力,才能築起一道堅固的健康防線。政府應加強監管,企業應嚴格自律,消費者應提高警惕。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我們喝到的每一滴水都是安全、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