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嘯警戒:鯉魚門商戶防洪措施不足」

南海海槽地震風險:香港的潛在威脅與防範

近日,日本南海海槽地震的可能性不斷被提及,引發了香港市民對於海嘯威脅的關注。香港天文台也針對此議題發布了相關資訊,本文將整合各方資訊,深入探討南海海槽地震的風險、對香港的潛在影響,以及香港應採取的防範措施。

南海海槽:潛藏的地震源頭

南海海槽位於日本南部海域,是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的聚合型板塊邊緣。菲律賓海板塊以每年約5厘米的速度俯衝至歐亞板塊之下,由於板塊邊界移動速度不均勻,導致移動較慢的部分出現滑移虧損,應力在這些地殼上積聚。當累積的應力超過板塊間的摩擦力極限時,積聚的能量會在短時間內釋放,引發地震。

日本地震調查委員會在2025年的最新評估中,預測南海海槽在未來30年內發生8至9級地震的概率已升至82%。中國駐日使館也發出緊急提醒,將其稱為「宿命般的巨大地震」,可見其潛在威脅不容小覷。

香港的潛在影響:海嘯威脅

雖然香港距離南海海槽較遠,但地震引發的海嘯仍可能對香港造成影響。香港天文台指出,若南海海槽發生9.1級淺層地震,海嘯波可能在6小時後抵達香港沿海部分地區,並在1至2小時內擴散至香港西北沿岸。

回顧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當時海嘯傳到香港時引起了約0.2米的水位上升。由於南海海槽比日本海溝更接近香港,一旦發生大地震,香港可能會出現更顯著的水位波動。

然而,海嘯的破壞力不僅取決於地震強度,還受震源位置、地殼結構、海底地形等因素影響。因此,即使發生同等震級的地震,對香港的實際影響目前仍無法確定。

天文台的角色:監測與預警

香港天文台會時刻監測海嘯風險,當預計海嘯將在3小時內抵達香港時,便會發出海嘯警告,提醒市民應對。市民可透過天文台的網站、應用程式及其他管道,獲取最新的海嘯資訊。

地震先兆與專家觀點

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助理教授劉昕指出,大地震前可能會先發生輕微滑動,產生非常小的地震,稱為慢地震,但慢地震的震級非常小,可能只有一兩級。

香港中大地球與環境科學系教授、天文台科學顧問楊宏峰則表示,南海海槽地震的預測屬於「中長期地震預測」,雖有參考價值,但發生地震的時間和地點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市民應對:預防與準備

面對潛在的海嘯威脅,市民應保持警惕,並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

  • 留意天文台發布的海嘯資訊: 密切關注天文台的官方網站、應用程式及其他管道,獲取最新的海嘯警報和相關資訊。
  • 了解海嘯風險區域: 了解自己居住或工作的地點是否位於沿海低窪地區,這些區域可能更容易受到海嘯的影響。
  • 制定家庭應急計畫: 與家人討論海嘯發生時的應對措施,包括疏散路線、集合地點和緊急聯絡方式。
  • 準備應急包: 準備包含飲用水、乾糧、急救用品、手電筒、收音機等必需品的應急包,以備不時之需。
  • 學習基本急救知識: 學習基本急救知識,以便在海嘯發生時能夠幫助自己和他人。
  • 切勿輕信謠言: 不要輕信未經證實的消息或網路謠言,應以天文台等官方機構發布的資訊為準。
  • 風險與機率:理性看待

    南海海槽地震的風險確實存在,但我們也應理性看待。雖然日本地震調查委員會預測未來30年內發生8至9級地震的概率高達82%,但這並不代表地震一定會發生,也不代表地震會在短期內發生。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做好準備,以應對可能發生的情況。

    總結:未雨綢繆,保障安全

    南海海槽地震的風險不容忽視,香港市民應保持警惕,並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透過了解地震的潛在影響、留意天文台的資訊、制定應急計畫,以及學習基本急救知識,我們能夠更好地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安全。面對自然災害,未雨綢繆永遠是最佳的應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