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念琛跨界舞台劇 8月澳門演唱會擔任製作人

葉念琛炮轟陳可辛:「情勒」與港產片的迷思

葉念琛導演近日在社交平台上的言論,猶如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激起了香港電影界的一陣漣漪。他將矛頭直指著名導演陳可辛,暗指其言論有「情緒勒索」觀眾之嫌,更引發了關於港產片未來發展的深層次思考。這場隔空交火,不僅是兩位導演之間的觀點碰撞,更反映了香港電影產業在轉型時期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

從「懷舊」到「情勒」:陳可辛言論引發的爭議

事情的起因源於陳可辛在與谷德昭的訪談節目中,坦承新作《醬園弄》可能不盡如人意,甚至表示「如果我𠵱家拍部戲,唔用自己個名,拍平啲,可能仲好過掛自己個名! 他情願自己係新導演,可能仲易拍到戲。」這段話在葉念琛看來,是對觀眾的「情緒勒索」。

葉念琛認為,陳可辛作為一位資深導演,不應該將電影的成敗歸咎於市場環境,更不應寄望於觀眾的體諒和「誠意」。「當你要靠觀眾體諒,靠大家讚你『有誠意』,咁其實已經唔係電影本身吸唔吸引,而係入咗情緒勒索個level。」他直言,這種姿態無異於「話要大家捧場,但又明知部戲其實觀眾唔會鍾意,咁仲要觀眾做咩?」

葉念琛的言論一針見血,點出了當前香港電影界面臨的一個尷尬現實:部分導演過分依賴以往的成功經驗和名氣,忽略了對市場變化的敏銳洞察和對年輕觀眾口味的精準把握。當電影本身缺乏吸引力時,便試圖以懷舊、情懷等元素來喚起觀眾的情感共鳴,甚至不惜打出「情勒牌」,以博取同情和支持。

市場寒冬下的自救之道:實力還是情懷?

葉念琛的質疑,也引發了關於港產片出路的討論。他認為,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是靠實力而非情懷打下的。「當年嗰班真係代表香港電影嘅人,大家見識過亦佩服過佢哋係靠實力贏當年嘅市場,只係而家大家一直work嘅formula而家唔work。」

這句話道出了港產片當下面臨的核心問題:曾經成功的模式已經不再適用,市場環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好萊塢大片和內地電影的雙重夾擊下,港產片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如何在新的市場格局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是擺在所有電影人面前的一道難題。

是繼續沉溺於懷舊情懷,還是勇敢擁抱變革,是香港電影必須做出的選擇。葉念琛顯然更傾向於後者。他認為,香港電影並非沒有出路,新一代導演中仍然有很多值得期待的力量。他們更了解年輕觀眾的需求,更勇於嘗試新的題材和表現手法,也更具備國際視野。

葉念琛的多元發展:從電影到舞台劇

與此同時,葉念琛本人也在積極尋求多元發展,為香港電影的未來探索新的可能性。除了電影和電視劇的創作,他還涉足舞台劇領域,與《最後禮物》導演陳焯威合作,並邀請談善言等年輕演員加盟。

葉念琛的跨界嘗試,或許也反映了香港電影人的一種共同心態:在市場寒冬下,需要不斷拓展新的領域,尋找新的機會。舞台劇作為一種更具實驗性和互動性的藝術形式,或許能夠為香港電影帶來新的靈感和活力。

香港電影的未來:變革與希望

葉念琛與陳可辛的隔空交火,並非單純的個人恩怨,而是香港電影界面臨困境的一次集中爆發。它提醒我們,在市場環境不斷變化的今天,香港電影需要擺脫對過去的依賴,擁抱變革,尋找新的發展方向。

新一代導演的崛起,多元化的創作嘗試,以及對年輕觀眾需求的關注,都為香港電影的未來帶來了希望。正如葉念琛所言:「觀眾其實一直都喺度,只係佢哋唔再等你準備好未!」香港電影需要重新贏回觀眾的信任和支持,而這需要電影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創新。

結論:反思與前行

葉念琛的言論,或許帶有批判和質疑,但也包含了對香港電影的深深期許。他希望香港電影能夠重拾昔日的輝煌,能夠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創造出新的經典。這不僅是葉念琛個人的願望,也是所有關心香港電影的人們的共同心聲。這場爭論過後,留下的,是香港電影界需要共同面對的反思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