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香港政府為了杜絕「考試移民」現象,近日宣布修訂人才子女申請本地資助大學的「本地生」資格定義,令高才子女想成為香港「本地生」不再那麼簡單。這項新規定要求持受養人簽證入境且未滿18歲的學生,必須在申請資助課程前已連續居港滿兩年,才能享有與本地生同等的政府學費資助及競爭資助學額的權利。此舉反映出政府希望平衡吸引優秀人才與保障本地教育資源分配公平性的政策取向。本文將從新規定背景、具體條件及其影響三方面深入探討。
近年來,香港推行多項人才引進計劃,包括優才計劃和高端人才通道,不少外籍專業人士攜家帶眷來港發展,其子女亦可透過受養人簽證身份在港升學。然而,由於原先對「本地生」資格認定較寬鬆,只要首次獲得入境文件時未滿18歲,即可視為本地生,使部分家庭利用DSE(中學文憑試)途徑讓未曾長期居港的子女以低廉學費報讀資助大學,引發所謂「考試移民」問題[1][3]。教育局因此於2025年7月底公布修訂方案,自2028/29學年起實施,新規明確要求受養人簽證持有人必須在申請開課日前已連續居住香港不少於兩年[1][2]。
根據最新安排,要符合升讀專上院校資助課程的「本地生」資格,有三個主要條件:第一,學生必須持有受養人簽證並且首次獲發該文件時未滿18歲;第二,在申請修讀課程開首日前已連續居住香港至少兩年;第三,可透過JUPAS(聯合招生系統)以DSE成績競逐資助名額,同時享有與其他真正本地學生相同之政府補貼[1]。若不符合兩年的居港時間限制,即使被院校錄取,也只能以自費身份就讀,不享有任何政府補貼,而且該名額不會計入院校的官方資助數目中[1][4]。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學生入讀後達到兩年的居留要求,其身份可轉回享用「本地生」待遇,包括減免部分或全部學費[1]。
此政策調整帶來多重影響。一方面,它有效堵塞了利用短期赴港參加DSE考試而取得低價公帑支持的大門,有利於維護教育公平和公共財政穩健。同時,也促使相關家庭提前規劃孩子長期在港生活和接受教育,而非僅作短暫停留應付考試需求[3][4]。另一方面,此舉可能令部分高才子女家庭面臨更嚴格的人口流動限制,需要更早安排孩子隨父母一同長期落戶香港,以免失去優惠資格。此外,大量新增的人才子女若能真正融入社區並完成完整中小學階段教育,有望提升整體社會文化融合度及人才質素,但也對現行基建、師資及住宿等提出挑戰。
總結而言,香港最新收緊高才子女生為「本地生」資格標準,是針對近年因寬鬆政策導致的不公平現象所做出的理性調整。不僅強化了對公共教育經費使用效益的監管,也促進了制度透明度與公平性。在全球競爭激烈的人才爭奪戰中,此舉兼顧吸納優秀外籍專業人士與保障土著居民利益,是一種平衡各方訴求的重要嘗試。展望未來,高質素的人才培育仍需配合完善配套措施,如增加跨境合作、提升教研水平以及改善生活環境,以確保這些改變能夠真正惠及社會各界並推動城市長遠發展。
資料來源:
[1] www.hk01.com
[3] www.163.com
[4] www.hk01.com
[5] news.mingpao.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