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局近期宣布收緊大學生資助申請門檻,旨在打擊所謂的「考試移民」現象,確保本地教育資源優先用於扎根香港的居民子女。這項政策調整不僅回應了社會對教育公平的關注,也反映出香港在人才政策和人口結構上的深層次思考。本文將從政策背景、具體措施及其社會意義三方面進行探討。
近年來,「考試移民」問題日益突出,部分內地高才子女透過短期來港自修並參加香港中學文憑試,取得「本地生」身份後,申請本地大學資助學額,享受較低學費待遇。這種做法不僅擠佔了本地學生的升學機會,也違背了香港人才政策的初衷,即吸引真正有意在港長期發展的人才。為此,教育局計劃自2026/27學年起,規定申請資助學額的學生必須在申請前兩年通常居住於香港,且申請前曾在港讀書,才能享有本地生學費資助[1][3]。此舉旨在堵塞政策漏洞,防止短期來港「考試移民」現象繼續蔓延。
政策收緊後,非本地生將無法享受政府資助,學費將高出本地生約四倍,達每年約20萬元港幣[1]。這一差異反映了政府對教育資源分配的嚴格態度,強調資源應優先用於真正扎根香港的居民子女。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亦讚揚此舉為「德政」,指出香港必須對本地居民有承擔,不能模糊永久居民與非永久居民的權利和義務,否則香港將淪為「一間酒店出出入入的房客」[2]。這番言論強調了政策背後的社會責任感和對香港長遠發展的考量。
此外,教育局為平衡過渡,將設置一年過渡期,2026/27學年入讀的大學生不受新規定影響,逐步實施兩年居港要求[1][3]。這樣的安排既保障了現有學生的利益,也給予家長和學生適應新政策的時間。從長遠看,這將有助於維護香港教育體系的公平性和穩定性,促進本地人才培養,避免資源被短期利益驅動的「考試移民」行為所侵蝕。
總結而言,教育局此次修改政策,嚴格規定資助學額申請者的居港條件,是回應社會對教育公平的訴求,也是香港人才政策調整的重要一步。通過優先保障扎根香港的居民子女受惠,政策有助於鞏固香港社會的凝聚力和長遠發展基礎。未來,隨著政策的逐步落實,香港教育資源將更有效地服務於真正的本地學生,促進人才培養與社會和諧,為香港的持續繁榮奠定堅實基礎。
資料來源:
[1] www.hk01.com
[2] www.hk01.com
[3] www.rfi.fr
[5] www.youtube.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