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重光紀念日遭抹去?前義勇軍海外首辦活動,籲港人勿忘歷史。

香港重光紀念日,原為英治時期的公眾假期,用以紀念1945年盟軍擊敗日本軍隊,結束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黑暗歲月。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及政治環境變化,這一重要歷史節日逐漸在香港被淡忘甚至「被消失」。今年是重光紀念日80周年,一群前義勇軍成員在英國首次舉辦相關活動,希望喚醒港人對這段歷史的認識與反思。本文將從歷史背景、當代活動及其意義三方面探討香港重光紀念日的重要性與現狀。

重光紀念日的歷史背景與意義

重光紀念日在英治時代定於每年八月最後一個星期一或之前的星期六,是為了慶祝盟軍戰勝日本、結束二戰期間對香港長達近四年的佔領。這一天象徵著自由和解放,是港人集體記憶中極具代表性的節慶[2]。然而,自1997年主權移交後,該節日在官方層面逐漸淡出公眾視野,不再是法定假期,也缺乏大規模公開慶祝活動,使得許多年輕一代對此缺乏了解。

前義勇軍在英國舉辦活動:喚醒港人認清歷史

今年適逢80周年,多位曾經參與抗戰和守護香港自由的前義勇軍成員,在英國首次舉辦專題展覽和戲劇演出,以實際行動提醒海外華人社群及港人不要遺忘這段沉痛而重要的歷史。例如,在倫敦Sutton劇場上演獨腳戲《明日陽光燦爛》,透過描繪深水埗軍營外居民於日本佔領時期艱苦生活,展現港人在逆境中的堅韌不拔[3]。此外,在曼徹斯特Didsbury圖書館亦有關於香港淪陷至重光的小型展覽持續至9月底[4]。

這些文化藝術形式不僅讓觀眾感受到那段黑暗歲月的人間溫情,更強調「我們不是單單在說戰俘營裡面的故事,其實我們都住在監獄裡面」——比喻當下社會中仍存在種種限制,需要堅持信念、不輕言放棄[3]。透過海外華人的努力,使得本地被忽略或消失的記憶重新浮現,也促使更多人反思如何正視並傳承真實且完整的香港歷史。

文化傳承與未來展望:讓更多世代理解「被消失」的一頁

隨著官方層面減少對重光紀念日宣傳,加上教育課程中相關內容有限,不少本地青年難以全面理解二戰期間及其後影響深遠的事件。因此,由民間團體、前義勇軍以及海外華人組織發起多元化文化項目尤顯重要。他們利用戲劇、展覽等形式,不僅保存珍貴口述歷史,也激發新生代關注自身身份認同和集體記憶。

未來若能將此類活動擴大至更多城市甚至回流本地,有助於打破資訊斷層,使不同世代均能接觸到真實且多元角度下的抗爭故事。此外,更應鼓勵學術界深入研究並公開出版相關資料,以免因政治因素導致部分重要事件遭到遺忘或扭曲。唯有如此,「被消失」的不只是某一天,而是整個民族共同經驗中的寶貴教訓才能真正留存心中。

總括而言,今年由前義勇軍率先在英國舉辦的一系列重光80周年活動,不僅彌補了本地公共空間中該節慶缺席所帶來的信息空白,更彰顯了民間力量維護真相的重要性。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地域合作推廣香港抗戰記憶,有助凝聚海內外華人的共識與情感連結。同時也提醒我們,即使身處不同環境,都應珍惜和平自由背後付出的犧牲,共同守護那份不容抹殺的歷史榮耀。

資料來源:

[1] www.pcmarket.com.hk

[2] www.instagram.com

[3] points-media.com

[4] www.instagram.com

[5] www.instagram.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