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學館揭秘未來科學大獎,探索頂尖科學家的創新之路!

香港科學館於2025年舉辦的「未來科學大獎展覽」深入介紹了本年度及歷年獲獎者的傑出科研成果,展示了科學如何推動社會進步與未來發展。這項展覽不僅彰顯了香港及華人科學家在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及數學與計算機科學領域的卓越貢獻,也啟發公眾理解科學研究的價值與影響,促進科學精神的傳播與培育。

「未來科學大獎」自2016年由香港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設立,旨在表彰在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及台灣取得重大科學突破的科學家。大獎設有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及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大類別,獲獎者的研究成果往往代表了各自領域的前沿與突破。2025年獲獎者包括在生命科學領域揭示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化石證據的季強、徐星及周忠和教授;在物質科學領域推動拓撲電子材料理論與實驗研究的方忠、戴希及丁洪教授;以及在非易失性半導體存儲技術上取得重要發明的盧志遠教授[1][2][3]。

展覽中,香港科學館特別展示了這些獲獎科學家的研究歷程與成果,並配合相關展品,讓參觀者能夠直觀理解其科研意義與應用價值。例如,生命科學獎得主季強等人通過化石證據,解答了鳥類起源的長期科學爭議,這不僅豐富了古生物學知識,也深化了對生物演化過程的認識[1]。物質科學獎得主戴希教授則以其在拓撲電子材料的理論計算與實驗實現方面的突破,推動了新型量子材料的發展,這對未來電子技術和量子計算具有重要影響[4]。此外,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得主盧志遠教授在半導體存儲技術上的創新,提升了數據存儲的密度與可靠性,對信息技術產業發展意義深遠[1]。

這次展覽不僅是對獲獎者科研成就的肯定,更是一次科普教育的盛會。主辦方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及香港科學院攜手合作,透過展覽讓公眾了解科學研究的嚴謹過程與創新精神,激發年輕一代對科學的興趣與探索欲望[3]。此外,香港科技大學作為未來科學大獎的戰略合作夥伴,亦積極推動基礎研究與科技轉化,支持本地科研人才發展,促進香港成為國際科研創新重鎮[4]。

展望未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未來科學大獎及相關展覽將持續發揮橋樑作用,促進科學界與社會大眾的交流,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助力香港及華人科學界在全球科學舞台上發光發熱。這不僅有助於提升國家科技競爭力,也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總結而言,香港科學館舉辦的「2025未來科學大獎展覽」不僅展示了獲獎科學家的卓越研究成果,還深化了公眾對科學價值的認識,促進了科學精神的傳播。這項展覽不僅是對科學家努力的肯定,更是激勵未來科學創新的重要平台,為香港及華人科學界的持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5]。

資料來源:

[1] futureprize.org

[2] www.futureprize-hk.org

[3] hk.science.museum

[4] science.hkust.edu.hk

[5] www.info.gov.hk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