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正積極推動經濟轉型,致力將自身打造為區域知識產權(IP)貿易中心,並藉由知識產權資產化吸引更多科技企業落戶。特區政府在最新施政報告中提出多項創新措施,包括設立「知識產權融資沙盒」、推動專利估值服務及資助中小企進行知識產權估值,旨在完善知識產權融資、估值與交易生態圈,促進香港經濟由傳統產業向知識型經濟轉型,提升整體競爭力。
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指出,目前香港上市企業的無形資產佔比不足5%,遠低於美國標普500指數上市公司約90%的水平,顯示本地對知識產權的重視仍有待加強[1]。為此,政府推動的「知識產權融資沙盒」計劃,將在可控環境中試行創新融資模式,簡化質押登記流程,並引入政府風險分擔機制,協助銀行、估值機構與企業合作,為科技企業提供更靈活的融資渠道[1][3]。此舉不僅有助解決知識產權入賬與估值難題,更有望提升企業股值,助力香港成為「東方納斯達克」[1]。
為確保知識產權融資的可行性,政府將聯同知識產權署及香港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TISC),由專利審查員根據國家2023年制定的標準,為中小型科技企業提供專利質素評估報告,涵蓋法律、經濟及技術層面[2]。這不僅提升專利的透明度和可信度,也使得企業在內地及香港兩地的專利價值更具參考意義。隨後,政府將於2026年推出為期兩年的先導計劃,資助合資格中小企進行專利估值,政府與企業出資比例為1比1,最高資助額達8萬元,每年不超過100宗[2][4]。這些措施將有效降低中小企進行知識產權資產化的門檻,鼓勵企業加強研發投入,推動工業升級轉型[2]。
此外,知識產權融資沙盒計劃預計於2025年第四季啟動,首批將有3至5間企業參與試點,涵蓋不同範疇的知識產權及專利[3]。銀行業界對此表示歡迎,認為這將有助於銀行更好理解知識產權的價值,從而提供更具針對性的金融服務[3]。值得注意的是,該融資模式並非以傳統抵押貸款形式進行,因為香港目前缺乏知識產權二手交易市場,融資重點在於評估知識產權的實際價值,而非單純的金錢回報[3]。
整體而言,香港透過推動知識產權資產化,積極吸引「硬科技」企業來港發展,這不僅有助於提升本地科技創新能力,還能促進資本市場多元化,推動經濟結構優化[5]。隨着國家大力支持創新科技發展,香港憑藉完善的法律制度、金融體系及國際化優勢,有潛力成為區域知識產權貿易及融資中心,為未來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
總結來說,香港政府通過設立知識產權融資沙盒、推動專利質素評估及估值資助等多項措施,積極推動知識產權資產化,為科技企業提供更完善的融資和發展環境。這不僅有助於吸引更多科技企業落戶香港,促進經濟轉型升級,也為香港打造「東方納斯達克」奠定堅實基礎。未來,隨着相關政策的逐步落實和市場生態的完善,香港有望成為區域創新科技與知識產權交易的重要樞紐,推動本地經濟持續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資料來源:
[1] epaper.tkww.hk
[2] news.mingpao.com
[3] www.wenweipo.com
[4] www.legco.gov.hk
[6] news.rthk.hk
[8] www.info.gov.hk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