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黃金周期間,香港政府積極推動生態旅遊,鼓勵市民及遊客探索本地豐富的自然資源與海島生態,期望藉此提升旅遊質素及經濟活力。然而,熱門生態旅遊景點如西貢橋咀島等地卻因遊客激增而面臨生態破壞的嚴峻挑戰,令未來保育與旅遊發展的平衡前景堪憂。本文將從生態旅遊推動背景、現場生態破壞問題及未來政策建議三方面,深入探討香港生態旅遊的現況與挑戰。
香港政府近年大力推動「生態+旅遊」策略,配合深度遊發展,吸引本地及內地旅客參與跳島遊、浮潛、獨木舟等多元化生態體驗。以旅遊公司Splitdyboat為例,其推出的東海四大名洞觀光導賞團深受歡迎,內地旅客對香港地質公園的六柱石景觀評價甚高,認為其範圍廣闊且交通便利,性價比優於海外同類景點[2]。黃金周期間,生態旅遊需求激增,日均參團人數較平日周末翻倍,顯示市場潛力龐大,且本地旅客佔七成,內地及海外遊客佔三成[2]。這種轉變不僅促進旅遊業從量到質的提升,也為香港經濟注入新動能[3]。
然而,生態旅遊的快速發展帶來的遊客過度集中問題日益嚴重。西貢橋咀島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於黃金周首日湧入逾四千名遊客,出現大量踩踏珊瑚、挖掘蜆等破壞行為[1][4]。環保團體綠色和平指出,若不及時制定和執行嚴格的生態承載力管理政策,將導致不可逆轉的自然環境損害,甚至危及香港作為世界地質公園成員的國際地位[1]。此外,社會輿論亦呼籲政府加強郊野公園管理,提升遊客保育意識,並嚴格執法以防止破壞行為[3]。
面對生態旅遊與自然保育的矛盾,專家及環保團體建議政府應採取「先保育後旅遊」的原則,全面研究各海島及郊野公園的生態承載力,劃定生態敏感區域,並根據區域特性限制遊客人數、船隻數量及水上康樂活動類型[1][4]。同時,利用大數據分析旅客流量,評估熱門景點是否需要實施人流管制,避免過度擁擠[3]。此外,推廣生態旅遊教育,提升公眾對自然環境保護的認知與責任感,也是確保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關鍵[3]。旅遊業界亦呼籲政府開發更多新景點,分散遊客壓力,減少對熱門地區的依賴[5]。
總括而言,香港在十一長假期間推動生態旅遊,成功吸引大量遊客參與深度自然體驗,為旅遊業帶來質的提升及經濟增長動力。然而,熱門生態景點因遊客過度集中而面臨嚴重的生態破壞風險,若無有效的承載力管理及保育政策,將損害香港珍貴的自然資源及國際形象。未來,政府必須加強生態旅遊的政策規劃與執行,結合科學研究與教育宣傳,推動旅遊業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實現生態保育與旅遊發展的雙贏,確保香港成為真正可持續的旅遊天堂。
資料來源:
[1] www.hk01.com
[3] news.tvb.com
[4] www.rfi.fr
[5] news.tvb.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