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美關稅戰持續影響全球貿易格局,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與貿易樞紐,亦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在關稅問題尚未完全解決的背景下,多國企業紛紛尋求新出路,希望透過香港這個自由開放的平台,進軍粵港澳大灣區,開拓更廣闊的市場。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指出,儘管中美經貿關係有所緩和,但關稅問題仍未徹底解決,許多國家正積極尋求與香港加強經貿合作,利用香港作為進入大灣區的橋樑。
多國借道香港進軍大灣區
隨著中美關稅戰的持續,不少國家意識到單邊主義與保護主義對全球供應鏈的衝擊,紛紛尋求多元化的市場布局。丘應樺在多個場合強調,香港憑藉其自由經濟體、法治環境及國際化優勢,成為多國企業進入大灣區的首選門戶。在近期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峰會上,中美元首會晤雖公布新措施,但關稅問題仍未完全解決,許多國家因此希望加強與香港的經貿合作,利用香港的平台優勢,進一步拓展在大灣區的業務。這種趨勢不僅反映香港的國際地位,也凸顯其在區域經濟整合中的關鍵角色。
香港出口動能強勁 多元市場布局顯成效
面對關稅戰帶來的不確定性,香港企業積極調整策略,擴展多元市場。丘應樺指出,香港出口增長勢頭強勁,主要出口市場包括越南、馬來西亞和印度,涵蓋電器、醫療產品、美容及食品等領域。這種多元化的出口布局,有效減輕了對單一市場的依賴,提升了應對外來衝擊的能力。此外,香港正積極爭取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並與其他經濟體商討自由貿易協定,進一步擴大經貿網絡。這些舉措不僅有助於提升香港的國際競爭力,也為企業開拓新市場提供了更多機會。
香港推動企業「出海」 拓展高增值產業
為協助企業應對關稅戰帶來的挑戰,香港特區政府成立「內地企業出海專班」,目標在年底前向行政長官提交明年的「出海」計劃,並於明年首季展開工作。該計劃涵蓋創科、人工智能、金融及專業服務等高增值產業,預計將重點拓展東盟、中東、中亞及東歐市場。丘應樺強調,「出海」計劃不僅是應對關稅戰的短期策略,更是推動香港經濟轉型、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長期方針。透過協助企業拓展海外市場,香港不僅能為自身經濟注入新動能,也能為大灣區企業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結語
中美關稅戰雖未完全解決,但香港憑藉其獨特優勢,持續吸引多國企業借道進入大灣區。透過多元市場布局、推動企業「出海」及深化區域合作,香港不僅能有效應對關稅戰帶來的挑戰,更能為自身及大灣區的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展望未來,香港應繼續發揮橋樑作用,促進國際經貿合作,推動大灣區建設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為區域經濟繁榮作出更大貢獻。
資料來源:
[1] www.hk01.com
[2] epaper.tkww.hk
[3] www.wenweipo.com
[4] news.mingpao.com
[5] gbcode.rthk.hk
[6] news.tvb.com
[7] www.nfnews.com
[8] news.rthk.hk
Powered By YOHO 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