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水現「黑點」風波:皇后山邨瀝青事件的深度剖析
近日,粉嶺皇后山邨及毗連的山麗苑食水驚現黑色沉澱物,引發居民極大關注與不安。這場食水風波不僅牽動著居民的日常生活,更對公共供水安全及信任度帶來嚴峻考驗。水務署署長黃恩諾就事件作出說明,指出沉澱物主要為瀝青及樹脂物料,並預計在一週內食水應會回復清澈。然而,背後的成因、對健康的影響以及未來的預防措施,仍有待深入探討。
從「黑點」說起:居民的憂慮與不安
試想一下,當你打開水龍頭,本應清澈見底的食水卻混雜著點點黑色雜質,那種視覺上的衝擊與心理上的疑慮可想而知。皇后山邨的居民正是面臨著這樣的困境。突如其來的「黑點」讓他們擔心食水受到污染,不敢飲用,紛紛轉而購買樽裝水應急,甚至有居民在洗澡時用紙巾包著水龍頭,希望能隔絕這些不速之客。這種對日常必需品安全性的動搖,無疑會引發廣泛的焦慮情緒。
水務署的回應與初步調查
面對居民的擔憂,水務署迅速展開調查。署長黃恩諾表示,已抽取大量水樣本送往政府化驗所檢測,結果顯示黑色沉澱物大部分為瀝青物料,並夾雜少量樹脂。 這些物質被推測是早年用於喉管內壁的防鏽塗層剝落所致,其中瀝青是早年鋼管普遍使用的塗層,而樹脂則可能是水喉閘掣保護層剝落的結果。 黃恩諾強調,瀝青和樹脂均不溶於水,化學成分分析顯示對人體無害,符合食水安全標準。 署方也提到,2022年皇后山邨曾發生類似事件,當時已進行沖洗並安裝濾網,相信這次的沉澱物是2022年12月前殘留於水管中的物質,而非新的污染。
瀝青與樹脂:是無害還是潛藏風險?
雖然水務署一再強調黑色沉澱物對人體無害,但不溶於水的特性以及「觀感上不舒服」的現實,依然讓居民難以釋懷。瀝青是複雜的碳氫化合物混合物,雖然不溶於水,但在高溫下煮沸少量瀝青,專家顧問證實不會釋放有毒物質。 然而,有專家指出,小量攝入瀝青和已固化樹脂的風險雖低,但若水中沉澱物過多,可能因物理顆粒刺激導致輕微胃腸不適。 居民反映的腹瀉情況,雖然無法直接證實與飲用含瀝青水有關,但也可能是身體對這些異物的反應。因此,雖然官方聲稱安全,但從居民的角度來看,確保食水不含任何肉眼可見的雜質,是基本的需求和對公共服務的合理期待。
「舊患」復發:為何事隔三年再出現?
2022年曾出現類似情況,為何事隔三年「黑點」再次擾民?水務署解釋,供應皇后山邨及山麗苑的喉管直徑較大,且屋邨分期入伙,初期用水流速較慢,可能導致沉澱物積聚。 長年累月下來,沉澱物可能逐漸變細,當用水需求增加、水流速度變化時,便容易將這些殘留物質沖起。 雖然2022年已進行沖洗及安裝濾網,但當時的沖洗方式是按國際做法,沖洗至出水位清澈為止,可能未能徹底清除所有積聚在喉管底部的微粒。 這次事件也引發了對沖洗次數和手法的檢視。
應對措施與未來展望
為了應對這次食水風波,水務署已加強喉管沖洗工作,並在每棟樓宇的用戶端加裝濾網,希望能隔絕直徑0.1毫米以上的雜質進入單位內部。 署方預計在一週內,食水應可回復清澈。 同時,水務署與房屋署將檢視是否有需要增加沖洗次數,並研究使用水底機械人檢查喉管內部情況的可能性。 長遠而言,水務署會以風險為本的方式更換老舊的瀝青塗層喉管。
這次事件也提醒著我們,公共供水系統的維護與管理至關重要。雖然香港的食水安全標準一直受到肯定,但老舊基建設施的更新換代是不可避免的挑戰。除了事後的應急處理,更應加強預防性維護,定期檢查及沖洗喉管,確保供水系統潔淨暢通。對於居民而言,在水質異常期間,採取額外的預防措施,如使用濾水器或飲用預先儲存的潔淨水,也是保護自身健康的方式。
期盼「清澈」重現:重建信任之路
黃恩諾署長預計一週內食水回復清澈的說法,為居民帶來了一絲希望。然而,信任的重建需要時間和透明的溝通。水務署應持續公布水質檢測結果,讓居民清晰了解食水狀況。同時,詳細解釋沉澱物的性質、對健康的影響以及採取的應對措施,以專業和同理心回應居民的疑慮。這次事件是一次寶貴的經驗,敦促相關部門在公共設施管理上更加細緻和周全,確保市民能夠安心享用潔淨安全的食水。只有當「黑點」完全消失,清澈的食水重新流淌,居民對公共供水系統的信任才能真正恢復。